列宁民族关系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7-10页 |
第一章 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关系理论 | 第10-14页 |
第一节 理论渊源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关系理论的内涵 | 第11-14页 |
一、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的分野 | 第11页 |
二、民族压迫的实质 | 第11-12页 |
三、被压迫民族之未来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民族平等理论 | 第14-24页 |
第一节 理论渊源 | 第14-18页 |
一、西方平等思想的继承与批判 | 第14-15页 |
二、理论渊源 | 第15-18页 |
第二节 民族平等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18-21页 |
一、政治权利的平等 | 第18-19页 |
二、文化权利的平等 | 第19-20页 |
三、经济上的平等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民族平等的实现途径 | 第21-24页 |
一、坚持民族自决 | 第21-22页 |
二、民族法制建设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民族团结理论 | 第24-29页 |
第一节 理论渊源 | 第24-25页 |
一、对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团结思想的继承与补充 | 第24-25页 |
二、在实践中超越 | 第25页 |
第二节 民族团结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5-29页 |
一、民族团结的对象和必要性 | 第25-27页 |
二、实现民族团结的途径 | 第27-29页 |
第四章 民族融合理论 | 第29-34页 |
第一节 理论渊源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 | 第30-34页 |
一、民族同化 | 第30-32页 |
二、民族融合 | 第32页 |
三、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 第32-34页 |
第五章 列宁民族关系理论评价 | 第34-40页 |
第一节 民族关系理论的积极影响 | 第34-36页 |
一、有利于认识各民族间的关系 | 第34页 |
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 第34-35页 |
三、有利于促进世界范围内族际交往与共同发展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民族关系理论的消极方面 | 第36-40页 |
一、真正平等难以实现 | 第36-37页 |
二、民族主义不利于民族融合 | 第37-39页 |
三、民族意识觉醒缓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