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课堂师生冲突现象的调查研究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一)校园师生冲突现象日渐凸显 | 第10页 |
(二)师生冲突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 第10-11页 |
(三)师生冲突对师生的负向影响 | 第11页 |
二、研究价值 | 第11-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2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冲突理论及师生冲突概述 | 第21-30页 |
一、冲突理论的思想渊源 | 第21-22页 |
(一)马克思的阶级冲突论 | 第21-22页 |
(二)齐美尔的有机功能论 | 第22页 |
(三)韦伯的多元分层冲突论 | 第22页 |
二、当代主要的冲突理论 | 第22-25页 |
(一)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 第23-24页 |
(二)科塞的冲突功能主义 | 第24-25页 |
三、冲突论视野下的师生冲突 | 第25-30页 |
(一)师生冲突的界定 | 第25-27页 |
(二)师生冲突的分类 | 第27-29页 |
(三)师生冲突观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农村小学课堂师生冲突的现状调查 | 第30-39页 |
一、调查设计 | 第30-32页 |
(一)调研的对象 | 第30-31页 |
(二)调研的工具 | 第31-32页 |
(三)调研的流程 | 第32页 |
二、农村小学课堂师生冲突的现状 | 第32-39页 |
(一)师生冲突的认识 | 第32-33页 |
(二)师生冲突的水平 | 第33-34页 |
(三)师生冲突的具体表现 | 第34-39页 |
第四章 师生冲突的原因分析 | 第39-54页 |
一、学校:内部机制的缺陷 | 第39-44页 |
(一)学校科层制管理的倾向 | 第39-41页 |
(二)规训权力的运作 | 第41-43页 |
(三)沟通渠道的不畅 | 第43-44页 |
二、教师:观念陈旧与能力不足 | 第44-48页 |
(一)课堂教学与管理能力不足 | 第44-46页 |
(二)权威观和冲突观的偏误 | 第46-47页 |
(三)教师处理问题行为失当 | 第47-48页 |
三、学生:“非规范性”文化受抑与问题行为 | 第48-51页 |
(一)学生“非规范性”文化受抑 | 第48-49页 |
(二)学生对教师权威合法性的消解 | 第49-50页 |
(三)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 第50-51页 |
四、家庭:家长教养方式不当与家庭关系失洽 | 第51-54页 |
(一)家长教养方式不当 | 第51-52页 |
(二)家庭关系的不协调 | 第52-53页 |
(三)家庭结构中的不良影响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师生冲突的化解策略 | 第54-62页 |
一、完善学校内部机制 | 第54-57页 |
(一)实施“人本化”的管理 | 第54-55页 |
(二)构建多元合理的评价体系 | 第55-56页 |
(三)建立师生冲突的协调疏导机制 | 第56-57页 |
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与教育观念 | 第57-59页 |
(一)提升课堂教学与管理水平 | 第57-58页 |
(二)形塑现代性的权威与冲突观 | 第58-59页 |
(三)对话中达成理解与共识 | 第59页 |
三、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与沟通能力 | 第59-60页 |
(一)养成自我约束的能力 | 第59页 |
(二)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 | 第59-60页 |
四、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 | 第60页 |
(一)密切家校合作 | 第60页 |
(二)改善家庭的内部环境 | 第60-61页 |
(三)正确施行家庭教育 | 第61-62页 |
注释 | 第62-6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 | 第68-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