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26页 |
一、研究缘起、目的与意义 | 第10-13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3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3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3页 |
(一)国外研究 | 第14-18页 |
(二)国内研究 | 第18-22页 |
(三)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 第22-23页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第一章 农村小学课程建设概述 | 第26-35页 |
一、农村小学课程建设的基本概念 | 第26-27页 |
二、农村小学课程建设的核心主体 | 第27-30页 |
(一)农村小学的校长 | 第27-28页 |
(二)农村小学的教师 | 第28-29页 |
(三)农村小学的学生 | 第29-30页 |
三、农村小学课程建设的运作基础 | 第30-32页 |
(一)形成学校课程的场域观念 | 第30-31页 |
(二)选择恰当的课程编制模式 | 第31-32页 |
四、农村小学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 | 第32-35页 |
(一)纵向维度:课程系统的规范化设计 | 第32-33页 |
(二)横向维度:学科科目的合理化联结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农村小学课程建设的实践及困境 | 第35-47页 |
一、农村小学课程建设的实践案例 | 第35-41页 |
(一)学校课程建设的动力来源:镇域一体化推进 | 第35-37页 |
(二)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参与:教师集体化实践 | 第37-38页 |
(三)学校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课程综合化设计 | 第38-41页 |
二、课程系统设计的粗浅化境遇 | 第41-44页 |
(一)课程目标的简单化设计 | 第41-42页 |
(二)课程内容的碎片化组织 | 第42页 |
(三)课程实施的失范化运行 | 第42-43页 |
(四)课程评价的微弱化倾向 | 第43-44页 |
三、学科科目联结的失衡化现象 | 第44-47页 |
(一)学校课程门类的超负荷建构 | 第44-45页 |
(二)学校课程结构的松散化布局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农村小学课程建设的制约因素 | 第47-54页 |
一、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主体缺位 | 第47-49页 |
(一)学校校长领导能力薄弱 | 第47-48页 |
(二)任课教师抵触情绪滋生 | 第48页 |
(三)农村小学生的特殊境遇 | 第48-49页 |
二、学校课程建设的资源开发滞后 | 第49-51页 |
(一)课程资源开发理念缺乏 | 第49-50页 |
(二)课程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 第50-51页 |
三、学校课程建设未形成有效保障 | 第51-54页 |
(一)学校课程制度的僵化 | 第51-52页 |
(二)学校外部支援的乏力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农村小学课程建设的反思与建议 | 第54-65页 |
一、农村小学课程建设的实践原则 | 第54-56页 |
(一)学校课程建设的方向性原则 | 第54-55页 |
(二)学校课程建设的规范性原则 | 第55-56页 |
(三)学校课程建设的适切性原则 | 第56页 |
二、农村小学课程建设主体的主动融入 | 第56-59页 |
(一)学校校长寻求全面理解 | 第57页 |
(二)任课教师培养主体意识 | 第57-58页 |
(三)各主体间强化多元合作 | 第58-59页 |
三、农村小学课程建设资源的有序开发 | 第59-60页 |
(一)理解课程资源的深层涵义 | 第59页 |
(二)树立课程资源的开发理念 | 第59-60页 |
(三)拓宽课程资源的发掘途径 | 第60页 |
四、农村小学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优化 | 第60-65页 |
(一)学校课程集体审议的常态落实 | 第60-61页 |
(二)主题式课程统整的规范化实践 | 第61页 |
(三)学校课程文化特色的合理融入 | 第61-62页 |
(四)学校课程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 第62-63页 |
(五)学校课程建设过程的区域统筹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注释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一)著作类 | 第69-70页 |
(二)期刊类 | 第70-72页 |
(三)学位论文 | 第72页 |
(四)其他文献 | 第72-74页 |
附录 | 第74-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