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土颗粒破碎机理及力学特性的宏—微观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颗粒破碎 | 第11-12页 |
1.2.2 光弹试验 | 第12-13页 |
1.2.3 离散元研究 | 第13-14页 |
1.3 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1.4 研究手段和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可破碎“砂土”一维压缩的光弹试验研究 | 第16-37页 |
2.1 试验简介 | 第16页 |
2.2 光弹实验中的光学基本概念介绍 | 第16-17页 |
2.3 平面应力-光学定律 | 第17-18页 |
2.4 圆偏光场通过受力模型后的光效应 | 第18-20页 |
2.5 颗粒材料应力计算方法的简单介绍 | 第20-21页 |
2.6 光弹颗粒的制作 | 第21-24页 |
2.6.1 光弹材料概述 | 第21-22页 |
2.6.2 光弹颗粒材料加工 | 第22-24页 |
2.6.3 颗粒光弹效果检验 | 第24页 |
2.7 试验设备 | 第24-25页 |
2.7.1 平面光弹仪设备系统 | 第24-25页 |
2.7.2 加载装置及配套系统 | 第25页 |
2.8 试验假设 | 第25-27页 |
2.8.1 试验排列与分类 | 第26-27页 |
2.8.2 试验加载及操作 | 第27页 |
2.9 试验结果 | 第27-35页 |
2.9.1 应力转换 | 第28-29页 |
2.9.2 颗粒破碎 | 第29-32页 |
2.9.3 应力-应变曲线 | 第32-35页 |
2.10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离散元理论 | 第37-51页 |
3.1 离散单元法简介 | 第37页 |
3.2 离散元法的基本原理 | 第37-39页 |
3.2.1 离散单元法的基本假设 | 第38页 |
3.2.2 物理方程:力-位移的关系 | 第38-39页 |
3.2.3 运动方程:牛顿第二定律 | 第39页 |
3.3 模型的选取 | 第39-46页 |
3.3.1 线性刚度模型 | 第40-43页 |
3.3.2 线性平行黏结模型 | 第43-46页 |
3.4 PFC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3.5 求解过程 | 第47-49页 |
3.6 PFC在本论文分析中的作用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可破碎“砂土”一维压缩光弹试验的数值模拟 | 第51-57页 |
4.1 概述 | 第51页 |
4.2 力链 | 第51页 |
4.3 光弹试验数值模拟 | 第51-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颗粒可破碎砂土直剪特性的宏微观研究 | 第57-87页 |
5.1 概述 | 第57页 |
5.2 模型的选取及参数确定 | 第57-64页 |
5.2.1 室内直剪试验 | 第57-60页 |
5.2.2 直剪试验数值模拟 | 第60-64页 |
5.3 不同级配试样的力学特性分析 | 第64-77页 |
5.3.1 应力-位移曲线 | 第64-66页 |
5.3.2 体积应变 | 第66-69页 |
5.3.3 配位数 | 第69-71页 |
5.3.4 颗粒位移云图 | 第71-74页 |
5.3.5 颗粒力链 | 第74-77页 |
5.4 颗粒破碎与不可破碎试样的力学特性分析 | 第77-80页 |
5.5 微观分析 | 第80-86页 |
5.5.1 参数定义 | 第80-81页 |
5.5.2 微观参数演化 | 第81-82页 |
5.5.3 不同阶段微观参数分析 | 第82-84页 |
5.5.4 不同级配试样微观参数分析 | 第84-8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7页 |
6.2 展望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