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s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2.1 关于企业纵向并购动因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2 关于企业纵向并购绩效的研究 | 第16-18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8-19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本文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2 汽车行业纵向并购的理论概述 | 第21-29页 |
2.1 汽车行业纵向并购的特点及主要模式 | 第21-23页 |
2.1.1 纵向并购的含义 | 第21页 |
2.1.2 汽车行业纵向并购的特点 | 第21-22页 |
2.1.3 汽车行业纵向并购的主要模式 | 第22-23页 |
2.2 汽车行业纵向并购的动因 | 第23-24页 |
2.2.1 节约交易成本 | 第23页 |
2.2.2 实现产业链的纵向一体化 | 第23-24页 |
2.2.3 突破产业壁垒 | 第24页 |
2.2.4 助推产业结构调整 | 第24页 |
2.3 汽车行业纵向并购绩效及其分析方法 | 第24-27页 |
2.3.1 并购绩效的含义 | 第24-25页 |
2.3.2 财务指标绩效分析 | 第25-26页 |
2.3.3 非财务指标绩效分析 | 第26-27页 |
2.4 汽车行业纵向并购的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2.4.1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7页 |
2.4.2 产业组织理论 | 第27页 |
2.4.3 效率理论 | 第27-29页 |
3 潍柴动力并购德国凯傲案例介绍 | 第29-36页 |
3.1 并购的基本情况 | 第29-31页 |
3.1.1 并购双方公司简介 | 第29页 |
3.1.2 并购双方的经营情况 | 第29-30页 |
3.1.3 实施纵向并购的背景 | 第30-31页 |
3.2 潍柴动力纵向并购德国凯傲的过程 | 第31-33页 |
3.2.1 选择基于产业链的目标企业 | 第31页 |
3.2.2 确定纵向并购模式 | 第31页 |
3.2.3 签订并执行战略合作协议 | 第31-32页 |
3.2.4 整合内部资源及文化 | 第32-33页 |
3.3 潍柴动力纵向并购德国凯傲的特点 | 第33-34页 |
3.3.1 获得当地政府支持 | 第33页 |
3.3.2 吸收海外优质资源 | 第33页 |
3.3.3 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 第33-34页 |
3.4 潍柴动力纵向并购德国凯傲的动因 | 第34-36页 |
3.4.1 扩张企业规模,节约交易成本 | 第34页 |
3.4.2 完善汽车产业链,实现纵向一体化 | 第34页 |
3.4.3 借助先进技术,突破行业发展瓶颈 | 第34-35页 |
3.4.4 落实全球化战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 第35-36页 |
4 潍柴动力纵向并购德国凯傲绩效分析 | 第36-47页 |
4.1 并购财务指标绩效分析 | 第36-40页 |
4.1.1 偿债能力稳中有升 | 第36-37页 |
4.1.2 盈利能力有所提高 | 第37-38页 |
4.1.3 营运能力有所增强 | 第38-39页 |
4.1.4 成长能力得到提升 | 第39-40页 |
4.2 并购非财务指标绩效分析 | 第40-45页 |
4.2.1 经营发展能力日益增强 | 第40页 |
4.2.2 技术创新能力大大提高 | 第40-41页 |
4.2.3 市场占有率有所上升 | 第41-45页 |
4.3 潍柴动力纵向并购德国凯傲的绩效成因分析 | 第45-47页 |
4.3.1 明确的并购动因 | 第45页 |
4.3.2 恰当的目标企业 | 第45页 |
4.3.3 准确的并购时机 | 第45-46页 |
4.3.4 良好的后续整合 | 第46-47页 |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47-50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7-48页 |
5.1.1 企业基本实现了并购的初衷 | 第47页 |
5.1.2 纵向并购短期内提高了企业的财务业绩 | 第47-48页 |
5.1.3 并购带来的协同效应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 第48页 |
5.2 启示 | 第48-50页 |
5.2.1 明确并购的动因是纵向并购成功的必要条件 | 第48页 |
5.2.2 选择合适的目标企业是纵向并购成功的关键 | 第48-49页 |
5.2.3 找准恰当的并购时机是纵向并购成功的重要因素 | 第49页 |
5.2.4 完善后续的资源、文化整合是纵向并购成功的有力保障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