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碳纤维基二氧化铅电极的制备及其对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电化学氧化行为

摘要第3-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8页
    1.1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来源、特点和危害第15-16页
    1.2 化学修饰电极第16-21页
        1.2.1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第16-19页
        1.2.2 化学修饰电极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19-20页
        1.2.3 化学修饰电极在含氮杂环化合物中的应用第20-21页
    1.3 PbO_2电极的研究第21-24页
        1.3.1 PbO_2电极制备第21页
        1.3.2 PbO_2电极改性第21-23页
        1.3.3 PbO_2电极基材第23-24页
    1.4 碳纤维的研究第24-25页
        1.4.1 碳纤维简介第24页
        1.4.2 碳纤维的基本性能第24-25页
        1.4.3 碳纤维在电化学方面的应用第25页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第25-28页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5-26页
        1.5.2 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8-32页
    2.1 仪器与试剂第28-29页
        2.1.1 仪器第28页
        2.1.2 试剂第28-29页
        2.1.3 材料第29页
    2.2 试验装置与试验步骤第29-31页
        2.2.1 修饰电极制备第29-30页
        2.2.2 电化学氧化行为研究第30-31页
    2.3 电极形貌分析第31-32页
第三章 PbO_2/CFC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对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电化学氧化行为第32-52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实验部分第32-33页
        3.2.1 试剂与溶液第32-33页
        3.2.2 PbO_2/CFC电极的制备第33页
        3.2.3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电化学氧化行为第3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3-51页
        3.3.1 电极制备条件优化第33-40页
        3.3.2 PbO_2/CFC电极形貌表征第40-43页
        3.3.3 含氮杂环化合物在PbO_2/CFC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行为第43-51页
    3.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PbO_2/CFs/GC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对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电化学氧化行为第52-71页
    4.1 引言第52-53页
    4.2 实验部分第53-54页
        4.2.1 试剂与溶液第53页
        4.2.2 PbO_2/CFs/GC电极的制备第53页
        4.2.3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电化学氧化行为第53-5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4-70页
        4.3.1 电沉积时间的选择第54-55页
        4.3.2 预处理对PbO_2/CFs/GC修饰电极性能的影响第55页
        4.3.3 PbO_2/CFs/GC电极表面形貌表征第55-56页
        4.3.4 吡啶在PbO_2/CFs/GC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行为第56-62页
        4.3.5 含氮杂环化合物在陶瓷基β-PbO_2电极和PbO_2/CFs/GC电极表面的电化学氧化行为比较第62-70页
    4.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五章 Fe-PbO_2/CFs/GC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对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电化学氧化行为第71-87页
    5.1 引言第71页
    5.2 实验部分第71-73页
        5.2.1 试剂与溶液第71-72页
        5.2.2 Fe-PbO_2/CFs/GC电极的制备第72页
        5.2.3 吡啶的电化学氧化行为第72-7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3-86页
        5.3.1 Fe~(3+)浓度的影响第73页
        5.3.2 掺杂Fe~(3+)对电极性能的影响第73-74页
        5.3.3 Fe-PbO_2/CFs/GC电极表面形貌表征第74-75页
        5.3.4 吡啶在Fe-PbO_2/CFs/GC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行为第75-81页
        5.3.5 含氮杂环化合物在Fe-PbO_2/CFs/GC电极表面的电化学氧化行为第81-86页
    5.4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7-90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87-88页
    6.2 课题的创新与特色第88页
    6.3 研究展望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8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98-99页
致谢第99-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去除柴油机尾气颗粒物
下一篇:可聚合离子液体共聚物与聚偏氟乙烯共混多孔膜的构建及其抗污染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