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6页 |
1.1 颗粒物的来源 | 第13页 |
1.2 柴油车颗粒物形成机理 | 第13-14页 |
1.3 柴油发动机尾气PM的危害及排放法规 | 第14-17页 |
1.4 机动车尾气排放现状 | 第17页 |
1.5 柴油发动机尾气PM后处理装置 | 第17-24页 |
1.5.1 柴油机颗粒过滤器 | 第18-19页 |
1.5.2 柴油机催化氧化器 | 第19页 |
1.5.3 等离子体反应器 | 第19-24页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26-35页 |
2.1 柴油机试验装置系统 | 第26-30页 |
2.2 催化剂评价系统 | 第30-31页 |
2.3 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 | 第31-33页 |
2.4 试验结果处理方法 | 第33-35页 |
2.4.1 放电功率计算方法 | 第33-34页 |
2.4.2 催化剂成本计算 | 第34页 |
2.4.3 PM去除率、分级效率及去除效率计算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5-74页 |
3.1 放电特性 | 第35-37页 |
3.1.1 电压/电流波形 | 第35-36页 |
3.1.2 放电发光现象 | 第36-37页 |
3.2 放电参数及反应器结构对PM去除的影响 | 第37-41页 |
3.2.1 放电间隙与放电频率 | 第37页 |
3.2.2 放电功率对PM去除的影响 | 第37-39页 |
3.2.3 反应通道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 柴油机输出功率对PM去除的影响 | 第41-51页 |
3.3.1 柴油机尾气各组分初始浓度 | 第41-44页 |
3.3.2 连续放电8h对PM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4-51页 |
3.4 产物分析 | 第51-55页 |
3.4.1 NO_x的产生及去除 | 第51-52页 |
3.4.2 O_3的浓度 | 第52页 |
3.4.3 CO_x与O_2的平衡 | 第52-55页 |
3.5 等离子体去除PM机理分析 | 第55-57页 |
3.6 不同温度下催化剂对PM去除的影响 | 第57-59页 |
3.7 不同催化剂浓度对PM去除的影响 | 第59-61页 |
3.8 不同催化剂去除柴油机尾气PM效果 | 第61-67页 |
3.9 不同催化剂对反应器放电及柴油机尾气其它组分的影响 | 第67-72页 |
3.10 催化剂对等离子体去除PM的机理分析 | 第72-74页 |
第四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发明专利 | 第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第83-84页 |
谢辞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