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0-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3.1 保龄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 第11-12页 |
1.3.2 关于我国保龄球运动发展与对策研究 | 第12-14页 |
1.3.3 关于保龄球后备人才的研究 | 第14页 |
1.3.4 关于我国保龄球训练研究 | 第14-15页 |
1.3.5 江苏省近三年在大型运动赛事中保龄球项目取得成绩综述(前三名) | 第15-17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7-20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17页 |
2.2.2 问卷调查法 | 第17-18页 |
2.2.3 专家访谈法 | 第18-19页 |
2.2.4 数理统计法 | 第19页 |
2.2.5 逻辑分析法 | 第19-2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0-45页 |
3.1 江苏省保龄球项目训练基地的布局情况 | 第20-21页 |
3.2 训练基地的基本情况 | 第21-23页 |
3.2.1 训练基地的管理方式 | 第21页 |
3.2.2 保龄球理论学术交流情况的现状 | 第21页 |
3.2.3 保龄球训练基地组织比赛情况 | 第21-22页 |
3.2.4 信息的获取和收集现状 | 第22-23页 |
3.2.5 基地的年终总结情况 | 第23页 |
3.3 江苏省保龄球项目训练基地的物质供给状况 | 第23-27页 |
3.3.1 场地情况 | 第23-25页 |
3.3.2 基地器材和装备 | 第25-26页 |
3.3.3 基地经费情况 | 第26-27页 |
3.4 基地教练员队伍组成和科研能力、学习情况 | 第27-32页 |
3.4.1 基地教练员的基本情况 | 第27-29页 |
3.4.2 基地教练员科研情况 | 第29-30页 |
3.4.3 基地教练员学习情况 | 第30-32页 |
3.5 训练基地的队员的来源状况 | 第32-34页 |
3.5.1 队员的基本情况 | 第32-33页 |
3.5.2 队员参训动因分析 | 第33页 |
3.5.3 取得成绩(以第六届江苏省全民健身运动会保龄球比赛为例)与动因分析 | 第33-34页 |
3.6 基地的训练状况 | 第34-38页 |
3.6.1 基地训练内容的选择情况 | 第34-36页 |
3.6.2 基地训练方法的选择情况 | 第36-37页 |
3.6.3 基地每周训练次数与时间的情况 | 第37-38页 |
3.6.4 基地得奖情况与分析(以盐城保龄球训练基地为例) | 第38页 |
3.7 基地目前面临的困境 | 第38-41页 |
3.7.1 基地布局区域过于狭窄,保龄球普及率低 | 第38-39页 |
3.7.2 教练员业务水平与科研能力参差不齐 | 第39页 |
3.7.3 运动员选拔、培养制度不健全、后备人才缺乏 | 第39-40页 |
3.7.4 保龄球运动缺乏理论指导 | 第40页 |
3.7.5 赛事组织少,竞赛制度不完善 | 第40-41页 |
3.7.6 资金的不足,是基地最大的困境 | 第41页 |
3.8 江苏省保龄球项目训练基地的发展研究 | 第41-45页 |
3.8.1 加大对保龄球运动的推广力度,优化基地布局 | 第41-42页 |
3.8.2 加强开展保龄球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 | 第42页 |
3.8.3 增加竞赛次数,提高训练水平和效果,使基地队伍得到比赛的锤炼 | 第42-43页 |
3.8.4 引导科研人员介入保龄球训练,尽快建立保龄球技术训练的理论 | 第43页 |
3.8.5 加大宣传力度,汲取社会资金投入,吸引社会关注 | 第43页 |
3.8.6 利用学校资源优势,促进基地发展 | 第43-45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45-46页 |
4.1 结论 | 第45页 |
4.2 建议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件 | 第49-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