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7页 |
1.1 水分胁迫与植物的抗旱性 | 第16-17页 |
1.1.1 水分胁迫的范畴 | 第16页 |
1.1.2 水分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 第16-17页 |
1.1.3 植物的抗旱类型 | 第17页 |
1.2 水分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第17-21页 |
1.2.1 水分胁迫对植物种子萌发 | 第17-18页 |
1.2.2 水分胁迫对植物光合荧光特性和水分代谢的影响 | 第18-19页 |
1.2.3 水分胁迫对植物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第19-20页 |
1.2.4 水分胁迫对细胞膜系统的影响 | 第20-21页 |
1.3 植物对水分胁迫的应答机制 | 第21-24页 |
1.3.1 植物形态结构对水分胁迫的适应 | 第21页 |
1.3.2 抗氧化防御能力的增强 | 第21-23页 |
1.3.3 渗透调节物质的合成和积累 | 第23-24页 |
1.4 提高植物抗旱性的途径 | 第24-25页 |
1.4.1 选育抗旱品种 | 第24页 |
1.4.2 进行科学的栽培管理 | 第24页 |
1.4.3 使用外源物质提高植物抗旱性 | 第24-25页 |
1.5 植物的硅营养 | 第25-30页 |
1.5.1 硅的形态和分布 | 第25页 |
1.5.2 植物对硅的吸收和运转 | 第25-26页 |
1.5.3 硅在植物体内的生理功能 | 第26-27页 |
1.5.4 硅在植物抗旱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27-30页 |
1.6 转录组学及其在植物抗旱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 第30-34页 |
1.6.1 转录组学的概念 | 第30-31页 |
1.6.2 转录组测序的研究方法 | 第31页 |
1.6.3 转录组学在植物抗旱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 第31-34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7页 |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4-35页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1.7.3 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第二章 硅对水分胁迫下番茄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7-5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2.1.1 供试品种 | 第37页 |
2.1.2 材料培养与处理 | 第37-38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8-40页 |
2.2.1 萌发指标计算 | 第38页 |
2.2.2 生物量测定 | 第38页 |
2.2.3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第38-39页 |
2.2.4 硅对 POD 活性影响的体外试验研究 | 第39页 |
2.2.5 O2ˉ.和 H2O2的染色分析 | 第39页 |
2.2.6 酚含量测定 | 第39页 |
2.2.7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第39页 |
2.2.8 硅含量测定 | 第39-40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40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40-49页 |
2.4.1 外源 Si 对水分胁迫下番茄萌发指标的影响 | 第40-42页 |
2.4.2 外源 Si 对水分胁迫下番茄芽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第42-43页 |
2.4.3 外源 Si 对水分胁迫下番茄胚根 SOD 和 CAT 活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2.4.4 外源 Si 对 PEG 模拟的水分胁迫下番茄胚根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 第44-46页 |
2.4.5 外源 Si 对水分胁迫下番茄胚根 POD 活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2.4.6 外源 Si 对水分胁迫下番茄胚根酚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2.4.7 外源 Si 对水分胁迫下番茄胚根 MDA 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2.4.8 外源 Si 对水分胁迫下番茄胚根硅含量的影响 | 第49页 |
2.5 讨论 | 第49-52页 |
第三章 硅对水分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和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 第52-6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3.1.1 供试品种 | 第52页 |
3.1.2 材料培养与处理 | 第52-54页 |
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54-56页 |
3.2.1 生长指标的测定 | 第54页 |
3.2.2 根系形态指标的测定 | 第54页 |
3.2.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54-55页 |
3.2.4 光合特性分析 | 第55页 |
3.2.5 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 | 第55页 |
3.2.6 硅含量测定 | 第55-56页 |
3.3 数据分析 | 第56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56-65页 |
3.4.1 外源 Si 对水分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第56-59页 |
3.4.2 外源 Si 对 PEG 模拟的水分胁迫下番茄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3.4.3 外源 Si 对水分胁迫下番茄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3.4.4 外源 Si 对 PEG 模拟的水分胁迫下番茄叶片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61-65页 |
3.4.5 外源 Si 对 PEG 模拟的水分胁迫下番茄硅含量的影响 | 第65页 |
3.5 讨论 | 第65-68页 |
第四章 外源硅对水分胁迫下番茄幼苗水分代谢的影响 | 第68-9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8页 |
4.1.1 供试品种 | 第68页 |
4.1.2 试验材料的培养、处理与取样 | 第68页 |
4.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68-73页 |
4.2.1 水分含量的测定 | 第68-69页 |
4.2.2 叶片水势的测定 | 第69页 |
4.2.3 根系水力学导度(Lpr)的测定 | 第69页 |
4.2.4 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的测定 | 第69-70页 |
4.2.5 水孔蛋白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70-72页 |
4.2.6 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测定 | 第72-73页 |
4.2.7 渗透势的测定 | 第73页 |
4.3 数据分析 | 第73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73-88页 |
4.4.1 外源 Si 对水分胁迫下番茄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总含水量的影响 | 第73-74页 |
4.4.2 外源 Si 对水分胁迫下番茄幼苗叶片水势的影响 | 第74-75页 |
4.4.3 外源 Si 对水分胁迫下番茄幼苗根系水力学导度的影响 | 第75-76页 |
4.4.4 外源 Si 对水分胁迫下番茄幼苗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的影响 | 第76-77页 |
4.4.5 提取的总 RNA 的完整性和纯度检测 | 第77页 |
4.4.6 外源 Si 对水分胁迫下番茄幼苗水孔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77-82页 |
4.4.7 外源 Si 对 PEG 模拟的水分胁迫下番茄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82-86页 |
4.4.8 外源 Si 对水分胁迫下番茄幼苗渗透势的影响 | 第86-88页 |
4.5 讨论 | 第88-92页 |
第五章 硅对水分胁迫下番茄幼苗的氧化损伤和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 第92-11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92-93页 |
5.1.1 供试品种 | 第92页 |
5.1.2 材料培养与处理 | 第92-93页 |
5.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93-94页 |
5.2.1 质膜稳定性的测定 | 第93页 |
5.2.2 活性氧的组织化学染色和含量测定 | 第93-94页 |
5.2.3 活性氧清除系统的活性测定 | 第94页 |
5.3 数据分析 | 第94-95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95-112页 |
5.4.1 外源 Si 对 PEG 模拟的水分胁迫下番茄幼苗质膜稳定性的影响 | 第95-99页 |
5.4.2 外源 Si 对水分胁迫下番茄幼苗 O2ˉ.和 H2O2积累水平及含量的影响 | 第99-105页 |
5.4.3 外源 Si 对 PEG 模拟的水分胁迫下番茄幼苗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 | 第105-112页 |
5.5 讨论 | 第112-115页 |
第六章 硅对水分胁迫下番茄幼苗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 第115-136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115页 |
6.1.1 供试品种 | 第115页 |
6.1.2 材料培养与处理 | 第115页 |
6.1.3 实验流程 | 第115页 |
6.2 数据分析 | 第115-117页 |
6.2.1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第115-116页 |
6.2.2 实时荧光定量 PCR 验证 | 第116-117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117-132页 |
6.3.1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第117-118页 |
6.3.2 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 | 第118-120页 |
6.3.3 表达差异基因 GO 功能富集分析 | 第120-125页 |
6.3.4 表达差异基因 KEGG 通路富集分析 | 第125-126页 |
6.3.5 提取的总 RNA 的完整性和纯度检测 | 第126页 |
6.3.6 差异表达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 PCR 分析 | 第126-132页 |
6.4 讨论 | 第132-13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36-138页 |
7.1 结论 | 第136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62页 |
缩略词 | 第162-164页 |
致谢 | 第164-166页 |
作者简介 | 第166-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