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抑草化感力鉴定方法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缩略词及其英汉对照第8-12页
1 文献综述第12-23页
    1.1 化感作用与化感物质第13-14页
        1.1.1 化感的概念与发展第13页
        1.1.2 化感的特点和作用机理第13-14页
        1.1.3 化感物质的种类第14页
    1.2 小麦化感作用研究方法第14-19页
        1.2.1 化感物质的收集方法第14-15页
        1.2.2 生物测定第15-19页
    1.3 小麦化感遗传育种进展第19-22页
        1.3.1 小麦化感作用的遗传研究第19页
        1.3.2 小麦化感种质资源的筛选第19-21页
        1.3.3 小麦抑草化感品种的选育第21-22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3-28页
    2.1 浸提法第23-24页
        2.1.1 材料第23页
        2.1.2 实验方法第23-24页
    2.2 琼脂共培法第24页
        2.2.1 材料第24页
        2.2.2 实验方法第24页
    2.3 蛭石共培法第24-25页
        2.3.1 不同播种时间和不同粒数实验第24-25页
            2.3.1.1 材料第24-25页
            2.3.1.2 实验方法第25页
        2.3.2 小麦对莴苣、黑麦草全根长抑制作用实验第25页
            2.3.2.1 材料第25页
            2.3.2.2 实验方法第25页
    2.4 盆栽法第25-26页
        2.4.1 材料第25-26页
        2.4.2 实验方法第26页
    2.5 田间鉴定法第26-27页
        2.5.1 材料第26页
        2.5.2 试验方法第26-27页
    2.6 数据处理第27-28页
3 结果第28-56页
    3.1 小麦抑草化感力的浸提法测定结果第28-32页
        3.1.1 小麦叶浸提液对受体种子发芽的抑制率第28-29页
        3.1.2 小麦叶浸提液对受体全根长的抑制率第29-31页
        3.1.3 小麦叶浸提液对不同受体的影响第31-32页
    3.2 小麦抑草化感力的琼脂共培法测定结果第32-33页
    3.3 小麦抑草化感力的蛭石共培法测定结果第33-40页
        3.3.1 小麦不同播种时间对抑草化感力测定结果的影响第33-35页
        3.3.2 小麦不同粒数对抑草化感力测定结果的影响第35-38页
        3.3.3 小麦对不同受体的抑草化感力测定结果第38-40页
    3.4 小麦抑草化感力的盆栽法测定结果第40-49页
        3.4.1 小麦对牛繁缕的抑制力测定结果第40-45页
        3.4.2 小麦对看麦娘的抑制力测定结果第45-49页
    3.5 小麦抑草化感力的田间鉴定法测定结果第49-54页
        3.5.1 小麦对牛繁缕的抑制力测定结果第49-51页
        3.5.2 小麦对看麦娘的抑制力测定结果第51-54页
        3.5.3 小麦对不同杂草的抑草化感力比较第54页
    3.6 不同测定方法的结果比较第54-56页
4 结论与讨论第56-60页
    4.1 讨论第56-59页
        4.1.1 小麦抑草化感力鉴定的方法选择第56-58页
        4.1.2 小麦对杂草化感力鉴定指标的选择第58页
        4.1.3 化感力鉴定中受体的选择第58-59页
    4.2 结论第59-60页
致谢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附录第67-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基因组结构变异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一篇:野生大豆GsMATE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