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理论指导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2. 信息革命与社会化媒体的崛起 | 第14-24页 |
2.1 信息革命催生“电视消亡说” | 第14-16页 |
2.1.1 沉浸传播的媒介时代 | 第14-15页 |
2.1.2 “电视消亡论”的产生与质疑 | 第15-16页 |
2.2 社会化媒体的崛起 | 第16-24页 |
2.2.1 社会化媒体的界定与特征 | 第16-19页 |
2.2.2 社会化媒体的演进研究 | 第19-21页 |
2.2.3 社会化媒体与电视的媒介形态分析 | 第21-24页 |
3. 社会化媒体语境下电视传播模式的嬗变 | 第24-33页 |
3.1 传统电视:基于资源垄断的封闭传播模式 | 第24-27页 |
3.1.1 关于传播模式 | 第24-25页 |
3.1.2 基于资源垄断的封闭模式 | 第25-27页 |
3.2 社会化媒体与电视的融合趋势 | 第27-28页 |
3.2.1 电视与自媒体的融合 | 第27页 |
3.2.2 电视与视频分享网络的融合 | 第27-28页 |
3.2.3 电视与移动社交应用的融合 | 第28页 |
3.3 传统电视传播模式的发展趋势 | 第28-33页 |
3.3.1 传播内容的离散化:从“时间”到“空间” | 第29-30页 |
3.3.2 接收方式的个性化:从一屏到多屏 | 第30页 |
3.3.3 传播渠道的多极化:从一次传播到多级传播 | 第30-32页 |
3.3.4 受众群体的年轻化:从共享到独享 | 第32-33页 |
4. 电视传播模式变迁原因分析 | 第33-39页 |
4.1 信息技术瀑流的冲刷 | 第33-35页 |
4.1.1 从“模拟”到“数字”的浅尝辄止 | 第33-34页 |
4.1.2 从“IPTV”到“社会化媒体”的跨屏互动 | 第34-35页 |
4.2 受众角色地位的转向 | 第35-36页 |
4.2.1 中弹即倒的“乌合之众” | 第35页 |
4.2.2 基于需求的“使用与满足” | 第35-36页 |
4.2.3 沉浸传播的网络化用户 | 第36页 |
4.3 经济、政治体制的变革 | 第36-39页 |
4.3.1 传媒结构的内在调整 | 第36-37页 |
4.3.2 市场竞争的传播定位 | 第37页 |
4.3.3 社会结构、关系的集体分化 | 第37-39页 |
5. 未来电视传播模式前景探究 | 第39-44页 |
5.1 媒介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三种可能 | 第39-41页 |
5.1.1 之于媒介生态——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 | 第39-40页 |
5.1.2 之于受众层面——从传受对立到传受互构 | 第40页 |
5.1.3 之于社会层面——文化评价体系的变革 | 第40-41页 |
5.2 社会化媒体语境的未来电视传播模式 | 第41-44页 |
5.2.1 基于网络服务的跨平台交互模式 | 第41-42页 |
5.2.2 基于社会化营销的多级传播模式 | 第42页 |
5.2.3 基于空间思维的视听信息呈现模式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