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结构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2 内容结构 | 第13-14页 |
2 客运站到发线运用相关作业分析 | 第14-30页 |
2.1 客运站及其分类 | 第14页 |
2.2 客运站生产过程和技术管理 | 第14-19页 |
2.2.1 客运站生产过程和管理 | 第14-17页 |
2.2.2 客运站的技术作业过程 | 第17-18页 |
2.2.3 客运站行车工作日计划 | 第18-19页 |
2.3 客运站到发线运用相关要素分析 | 第19-22页 |
2.3.1 到发线数量及其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2.3.2 到发线与车场及线路专门化的关系 | 第20-21页 |
2.3.3 到发线与咽喉道岔组的关系 | 第21-22页 |
2.3.4 到发线与列车运行图的关系 | 第22页 |
2.4 到发线作业各种时间参数分析 | 第22-29页 |
2.4.1 客运站旅客列车到发线技术作业 | 第22-24页 |
2.4.2 行车调车作业分析 | 第24-25页 |
2.4.3 占用道岔组时间分析 | 第25-27页 |
2.4.4 占用到发线时间分析 | 第27-28页 |
2.4.5 到发线占用间隔时间 | 第28-29页 |
2.4.6 列车运行图缓冲时间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客运站到发线运用问题研究及建模 | 第30-46页 |
3.1 客运站到发线运用问题描述 | 第30-32页 |
3.1.1 问题描述 | 第30页 |
3.1.2 到发线运用原则 | 第30-32页 |
3.2 基于设备均衡运用的到发线运用优化模型 | 第32-37页 |
3.2.1 到发线通过能力分析 | 第32页 |
3.2.2 决定到发线分配要素分析 | 第32-36页 |
3.2.3 到发线运用优化模型 | 第36-37页 |
3.3 基于旅客服务质量的到发线运用优化模型 | 第37-42页 |
3.3.1 旅客运输特点及质量特性 | 第37-39页 |
3.3.2 列车性质与旅客走行距离的关系 | 第39页 |
3.3.3 旅客流向与旅客走行距离的关系 | 第39-40页 |
3.3.4 车站基于旅客服务质量的到发线运用优化模型 | 第40-42页 |
3.4 客运站到发线多目标优化模型 | 第42-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到发线运用算法研究 | 第46-54页 |
4.1 遗传算法 | 第46-48页 |
4.1.1 基本思路 | 第46页 |
4.1.2 基本过程 | 第46-48页 |
4.2 遗传算法的特点 | 第48-49页 |
4.3 到发线的遗传算法研究 | 第49-53页 |
4.3.1 算法步骤 | 第49-51页 |
4.3.2 算法实现 | 第51-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案例分析 | 第54-64页 |
5.1 案例资料 | 第54-57页 |
5.2 运算结果及分析 | 第57-6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