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非线性建筑解析及其设计策略探索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革命性的非线性建筑 | 第12-13页 |
1.1.2 快速推进的中国城市化进程 | 第13-14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19页 |
1.5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19-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2 主要内容与框架 | 第20-22页 |
2 非线性建筑概述 | 第22-46页 |
2.1 非线性建筑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 第22-30页 |
2.1.1 非线性科学 | 第22-24页 |
2.1.2 哲学思想基础 | 第24-25页 |
2.1.3 非线性建筑产生的技术背景 | 第25-30页 |
2.2 非线性建筑的内涵 | 第30-34页 |
2.2.1 什么是“非线性建筑” | 第30-32页 |
2.2.2 非线性建筑的演变 | 第32-34页 |
2.3 非线性建筑的发展趋势 | 第34-43页 |
2.3.1 智能化性能化的理念 | 第34-35页 |
2.3.2 建造技术的两极化 | 第35-40页 |
2.3.3 建筑师的“非建筑” | 第40-41页 |
2.3.4 非线性建筑的适用性问题 | 第41-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3 当代非线性建筑的特点 | 第46-64页 |
3.1 非线性建筑的外在形式特征 | 第46-51页 |
3.1.1 动态性 | 第46-48页 |
3.1.2 自相似性 | 第48-49页 |
3.1.3 不确定性 | 第49-51页 |
3.2 非线性建筑的内部空间特征 | 第51-54页 |
3.2.1 丰富的知觉体验 | 第51-52页 |
3.2.2 深层的流动性 | 第52-54页 |
3.3 非线性建筑与环境的内在关系 | 第54-60页 |
3.3.1 封闭型关系 | 第55-57页 |
3.3.2 半封闭半开放型关系 | 第57-58页 |
3.3.3 开放型关系 | 第58-60页 |
3.4 非线性建筑的社会效应 | 第60-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4 非线性建筑设计的策略和方法 | 第64-88页 |
4.1 非线性视角下的设计策略 | 第64-66页 |
4.2 基于“后理性”的设计策略 | 第66-75页 |
4.2.1 注重理念倡导——非线性视角下的自然观 | 第66-68页 |
4.2.2 从非线性几何观出发的设计过程 | 第68-69页 |
4.2.3 图解思维——从概念到形式的转译 | 第69-72页 |
4.2.4 基于规则的形式优化 | 第72-75页 |
4.3 基于“先理性”的设计策略 | 第75-82页 |
4.3.1 注重算法生成——非线性视角下的自组织 | 第76-78页 |
4.3.2 从环境要素出发的设计过程 | 第78-79页 |
4.3.3 数字图解——从简单到复杂的途径 | 第79-81页 |
4.3.4 基于“过程”的形式弱化 | 第81-82页 |
4.4“后理性”与“先理性”的辨析 | 第82-86页 |
4.4.1 两种策略的差异 | 第82-83页 |
4.4.2 两种策略的融合 | 第83-8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5 重庆市雪宝山游客接待中心设计 | 第88-102页 |
5.1 项目概况及设计理念分析 | 第88-91页 |
5.1.1 项目背景及用地条件 | 第88-89页 |
5.1.2 整体定位及策略选择 | 第89-90页 |
5.1.3 因势利导的设计理念 | 第90-91页 |
5.2 基于后理性的优化设计 | 第91-100页 |
5.2.1 工具的使用逻辑 | 第92-93页 |
5.2.2 裙楼的生成逻辑 | 第93-96页 |
5.2.3 塔楼的生成逻辑 | 第96-97页 |
5.2.4 立面细化设计 | 第97-98页 |
5.2.5 整体效果展示 | 第98-100页 |
5.3 参数化逻辑的建立和反思 | 第100-101页 |
5.3.1 参数化逻辑的建立 | 第100页 |
5.3.2 参数化逻辑的反思 | 第100-10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6 结语 | 第102-106页 |
6.1 非线性建筑的启示 | 第102-103页 |
6.2 非线性建筑的争议及反思 | 第103-105页 |
6.3 本文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附录 | 第112页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