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软件工程论文

研究生个性化科研引导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研究生个性化引导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网络为研究生个性化引导提供了新方法第12-13页
        1.2.3 智能终端的普及又为研究生个性化引导提供了时时交互的可能第13-14页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内容安排第14-17页
2 构建研究生个性化科研引导模型第17-32页
    2.1 调查分析第17-22页
        2.1.1 研究问题第17-18页
        2.1.2 数据结果的统计第18-19页
        2.1.3 调查结果的分析第19-21页
        2.1.4 对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的一些建议第21-22页
    2.2 研究生培养环节分析第22-24页
    2.3 研究生培养的三维目标分析与引导模型的建立第24-26页
    2.4 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模型的建立第26-31页
        2.4.1 基于三维目标的评估指标第26-27页
        2.4.2 研究生综合素质成长的五个等级第27-28页
        2.4.3 评估指标权值的确定第28-30页
        2.4.4 评估的一般结论第30-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3 系统概要设计第32-57页
    3.1 系统需求分析第32-34页
        3.1.1 功能需求分析第32-33页
        3.1.2 非功能需求分析第33-34页
    3.2 系统的架构设计第34-39页
        3.2.1 研究生成长空间的架构设计第36-38页
        3.2.2 研究生科研助手的架构设计第38-39页
    3.3 研究生成长空间的功能模块设计第39-47页
        3.3.1 功能设计预览第39-40页
        3.3.2 务流程设计及用例图第40-42页
        3.3.3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第42-47页
    3.4 研究生科研助手的功能模块设计第47-50页
        3.4.1 业务流程设计及用例图第47-48页
        3.4.2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第48-50页
    3.5 数据库设计第50-56页
        3.5.1 研究生成长空间的数据库设计第50-55页
        3.5.2 研究生科研助手的数据库设计第55-56页
    3.6 本章小结第56-57页
4 关键技术分析第57-71页
    4.1 经典设计模式——MVC(模型-视图-控制器)第57-61页
    4.2 内容呈现技术——CSS(层叠样式表)第61-63页
    4.3 SAE平台的接入设置第63-64页
    4.4 个性化功能的实现第64-70页
        4.4.1 研究生综合素质个性化评估的实现第64-66页
        4.4.2 研究生成长空间中在线交流的实现第66页
        4.4.3 研究生成长空间中个人主页的个性化设置的实现第66-67页
        4.4.4 研究生科研助手的个性化回复功能的实现第67-69页
        4.4.5 研究生科研助手个性化的资料检索目录第69-70页
        4.4.6 研究生科研助手人工客服的实现第70页
    4.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5 系统应用与测试第71-97页
    5.1 开发环境第71-75页
        5.1.1 研究生成长空间的开发环境第71-74页
        5.1.2 研究生科研助手的开发环境第74-75页
    5.2 应用部署第75-80页
        5.2.1 应用部署路线图第75-76页
        5.2.2 代码部署的流程第76-78页
        5.2.3 TortoiseSVN客户端的应用第78-80页
    5.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测试第80-96页
        5.3.1 登录页面与主页面第80-82页
        5.3.2 入门阶段和定向阶段的引导第82-86页
        5.3.3 自主科研阶段的个性化引导第86-91页
        5.3.4 学位论文写作阶段的个性化引导第91-94页
        5.3.5 系统其它个性化功能的实现第94-96页
    5.4 本章小结第96-97页
6 总结与展望第97-99页
    6.1 本文工作总结第97-98页
    6.2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3页
致谢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档立卡:扶贫政策有效实现的制度基础--基于严家庄村“贫困户建档立卡”个案的调查
下一篇:关系网络型治理中乡村发展可持续性探讨--以浙江省上虞市桃园村景区建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