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非侵入式流量测量原理的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2 非侵入式质量流量测量原理的理论分析 | 第21-32页 |
2.1 流量测量原理的基础理论 | 第21-22页 |
2.1.1 流速与流量 | 第21页 |
2.1.2 应力与应变 | 第21-22页 |
2.1.3 单相流与单向流 | 第22页 |
2.2 测量原理的力学模型综合应力分析 | 第22-29页 |
2.2.1 内压作用下的力学模型的应力分析 | 第24-26页 |
2.2.2 流体重力作用的简支结构模型的应力分析 | 第26-28页 |
2.2.3 流体阻力作用下的力学模型的应力分析 | 第28-29页 |
2.3 应变差与质量流量的关系 | 第29-30页 |
2.4 拟合公式的讨论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非侵入式流量测量原理的模型仿真分析 | 第32-59页 |
3.1 ANSYS Workbench软件的介绍 | 第32-34页 |
3.1.1 FLUENT流体动力学仿真模块的介绍 | 第33-34页 |
3.1.2 Static Structural静力学线性分析模块介绍 | 第34页 |
3.2 流固耦合方法的介绍与模型搭建 | 第34-40页 |
3.2.1 流固耦合问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3.2.2 流固耦合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36页 |
3.2.3 单向流固耦合分析方法 | 第36-39页 |
3.2.4 单向流固耦合模型建立 | 第39-40页 |
3.3 流体动力学模型仿真 | 第40-48页 |
3.3.1 建立仿真分析模型 | 第41页 |
3.3.2 流体区域的网格划分 | 第41-43页 |
3.3.3 湍流模型理论 | 第43-45页 |
3.3.4 求解设置及结果获取 | 第45-48页 |
3.4 静力学模型结构仿真 | 第48-53页 |
3.4.1 模型材料属性的设置 | 第48页 |
3.4.2 模型导入 | 第48-49页 |
3.4.3 模型网格划分 | 第49页 |
3.4.4 模型载荷与约束施加 | 第49-51页 |
3.4.5 耦合模型的求解计算 | 第51-53页 |
3.5 实验台模型的求解计算与结果分析 | 第53-58页 |
3.5.1 实验台模型应变值最大值、最小值位置的确定 | 第54-57页 |
3.5.2 实验台模型仿真分析结果 | 第57-5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4 非侵入式测量原理实验分析 | 第59-72页 |
4.1 应变测量系统的搭建 | 第59-64页 |
4.1.1 实验台的简单介绍 | 第59-61页 |
4.1.2 应变片的选择与测点布置 | 第61-63页 |
4.1.3 应变片系统的连接 | 第63-64页 |
4.2 应变采集系统的参数设置与调试 | 第64-66页 |
4.3 实验数据的采集 | 第66-67页 |
4.4 实验数据结果与分析 | 第67-69页 |
4.5 大管径下测量原理的数值模拟仿真 | 第69-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5.1 总结 | 第72-73页 |
5.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