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流派及其研究论文

亚当·斯密的伦理学--《道德情操论》研究

目录第8-16页
第一章 绪论:研究概貌第16-48页
    第一节 亚当.斯密生平简述第18-22页
    第二节 亚当.斯密思想研究概况第22-26页
    第三节 斯密复兴的背景第26-29页
    第四节 亚当.斯密复兴运动各个时期的特点以及动向第29-34页
        一、 第一个时期研究的特色第29-32页
        二、 第二阶段的动向和问题第32-34页
    第五节 关于斯密的伦理思想及其效应的争论第34-37页
    第六节 看不见的手的解释:若干新动向第37-45页
        一、 看不见的手的实证主义解释第37-40页
        二、 看不见的手的神学性再评价第40-45页
    第七节 我国的斯密研究第45-48页
第二章 同情心论第48-77页
    第一节 同情和合宜性第48-61页
        一、 同情第48-51页
        二、 相互同情的快乐和同情的合宜性第51-56页
        三、 同情心与德性第56-61页
    第二节 激情论第61-68页
        一、 激情的类型第61-65页
        二、 自私激情的正当性第65-68页
    第三节 机运、偶然与伦理秩序第68-77页
        一、 运气、偶然与同情心第68-69页
        二、 野心与社会秩序第69-77页
第三章 正义论第77-106页
    第一节 功过论第77-85页
        一、 功过感第78-82页
        二、 与哈奇逊和休谟等人观点的不同第82-85页
    第二节 正义与仁慈第85-96页
        一、 仁慈与正义的不同之处第85-86页
        二、 正义感与公正旁观者的功能第86-89页
        三、 正义原则的优先性第89-90页
        四、 正义原理的自然基础以及上帝的观念第90-93页
        五、 法律与伦理的界线第93-96页
    第三节 机运与道德情感第96-106页
        一、 道德判断必须根据意愿和动机来作出,但实际的效果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不可避免第96-100页
        二、 基于效果的道德判断的若干理由第100-101页
        三、 斯密承认功效因素在道德评价中的积极意义及其前提第101-103页
        四、 斯密正义论的特点及其意义第103-106页
第四章 良心论和义务论第106-145页
    第一节 《道德情操论》第六版的良心论第106-120页
        一、 他人之镜和设想的公正旁观者第106-108页
        二、 行为者和评判者的分化第108页
        三、 称赞和值得称赞或谴责和该当谴责第108-112页
        四、 良心的自然(神)的基础第112-114页
        五、 良心的影响和权威:一种德性论第114-118页
        六、 良心与实践第118-120页
        七、 派性、狂热对良心的腐蚀第120页
    第二节 义务论第120-130页
        一、 一般规则的必要第120-122页
        二、 义务感第122-123页
        三、 义务感的神圣化第123-124页
        四、 自然过程与情感过程的差异:关于义务的信念第124-125页
        五、 义务、情感与行为自由第125-128页
        六、 正义的权威第128-129页
        七、 义务论:斯密与康德第129-130页
    第三节 良心论的理论渊源及其变化的背景第130-135页
        一、 初版的良心论与哈奇逊荣誉感论的关系第130-131页
        二、 爱略特的质疑与斯密良心论变化的直接缘由第131-132页
        三、 是旁观者概念的发展还是问题意识的改变?第132-135页
    第四节 良心论重心的转换及其相关具体方面第135-142页
        一、 论证中心从“称赞”到“值得称赞”的变化第135-138页
        二、 设想的旁观者概念和道德自律论第138-141页
        三、 赎罪论和良心论第141-142页
    第五节 义务论的神学背景和基本宗旨第142-145页
第五章 效用论和习俗论第145-156页
    第一节 效用与道德情感第145-152页
        一、 效用与美的源泉:看不见的手第145-149页
        二、 谨慎论和公共精神论第149-152页
    第二节 习惯(习俗)、时尚与道德情感第152-156页
第六章 实践道德论第156-174页
    第一节 第六版第六卷“论德性的品质”的主题第156-158页
    第二节 谨慎论第158-161页
    第三节 仁慈论第161-170页
        一、 仁慈论和习惯性同情论第161-163页
        二、 国家论和德性政治学第163-170页
    第四节 自制论和狂妄批判第170-174页
第七章 商业社会演变对斯密伦理学的影响第174-188页
    第一节 修订的背景和理由第174-180页
        一、 第六版修改的概况及其经过第174-175页
        二、 大幅度修订的原因第175-178页
        三、 问题意识的改变和基本原理的改动第178-180页
    第二节 斯密的商业社会观的改变第180-186页
        一、 道德情感腐败论的展开第180-181页
        二、 虚荣心观的逆转第181-182页
        三、 市场观的变化第182-183页
        四、 社会舆论与社会偏见第183-184页
        五、 财富和道德的蜕变第184-186页
    第三节 《道德情操论》第六版修订的主题第186-188页
第八章 斯多亚哲学对斯密伦理学的影响第188-211页
    第一节 旁观者概念的转变和“斯多亚贤人”概念的导入第188-189页
    第二节 《道德情操论》的斯多亚观第189-195页
        一、 《道德情操论》的斯多亚结构和斯多亚批判第189-192页
        二、 初版的斯多亚评价的消极性第192-194页
        三、 第二版的斯多亚观和斯多亚批判第194-195页
    第三节 第六版中斯多亚评价的变化第195-205页
        一、 良心的权威论和学术史的斯多亚观第195-201页
        二、 德性的品质论的斯多亚观第201-205页
    第四节 斯多亚评价转变的结果第205-211页
        一、 旁观者概念的超人化和斯多亚式的二元论第205-208页
        二、 自然和理性的紧张第208-211页
总结第211-214页
附录: 格拉斯哥版《道德情操论》编者导言第214-247页
    一、 《道德情操论》的形成过程第214-223页
        1 、 亚当.斯密伦理学讲义第214-217页
        2 、 斯多葛哲学的影响第217-220页
        3 、 当时的思想家对斯密的影响第220-223页
    二、 理论的演进历程第223-230页
        1 、 版本的演变第223-226页
        2 、 《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关系第226-230页
    三、 理论的遭遇第230-236页
        1 、 早期的评论和国外的翻译第230-236页
    四. 正文第236-247页
        1 、 1-7版概述第236-242页
        2 、 编辑方针第242-247页
参考文献:第247-258页
后记第258-261页

论文共2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钌炔功能化苯乙烯低聚物的合成及其电化学、线性光学、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研究
下一篇:纪录片下的中国--二十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