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风俗习惯论文--民俗学论文

从苏轼的风俗思想看文化秩序的建构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4页
    0.1 选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9-10页
    0.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0-12页
    0.3 主要研究方法第12页
    0.4 论文选题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12-14页
1 影响苏轼风俗思想的要素第14-19页
    1.1 北宋的社会环境第14-16页
        1.1.1 内忧外患的政治第14-15页
        1.1.2 迅速崛起的商业第15页
        1.1.3 士大夫的自由第15-16页
    1.2 苏轼的个人经历及家学渊源第16-18页
        1.2.1 少年成名第16-17页
        1.2.2 起伏仕途第17页
        1.2.3 苏轼的家学渊源第17-18页
    本章小结第18-19页
2 苏轼风俗思想的具体内容第19-26页
    2.1“风俗”关乎国家的盛衰兴亡第19-20页
        2.1.1 何为“风俗”第19页
        2.1.2 风俗对国运的影响第19-20页
    2.2 风俗有美与恶之分第20-22页
    2.3 风俗的教化和规范功能第22页
    2.4 风俗的差异与“入境问俗”第22-24页
    2.5“以民为本”和“以农为本”第24-25页
    本章小结第25-26页
3 苏轼风俗思想的独特性第26-31页
    3.1 身为朝官,心系庶人——平视的审视视角第26-27页
    3.2 裕民为先,顺势而为——拒绝严法苛政第27-28页
    3.3 教化心性,启迪民智——重视人们自觉的选择第28-29页
    3.4 亲身体验,见俗见民——“风”、“俗”与“民”的结合第29-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4 从风俗到政治:士大夫的求索第31-37页
    4.1 从风俗思想发展为政治思想第31-32页
    4.2 制约士大夫施政的因素第32-35页
        4.2.1 距离与认同第32-33页
        4.2.2 资本与权力第33-34页
        4.2.3 迫害与隐喻第34-35页
    本章小结第35-37页
5 从政治到文化:古今文化秩序的建构第37-44页
    5.1 精英阶层建构文化秩序的可能性第37-39页
        5.1.1 古代社会第37-38页
        5.1.2 当代社会第38-39页
    5.2 “士”阶层在当代的分化第39-40页
    5.3 苏轼风俗思想对当今文化秩序的建构的借鉴意义第40-43页
        5.3.1 教化在于促进认识而不是强制引导第40-41页
        5.3.2 权力群体中成员的规范第41-42页
        5.3.3 大传统的“屈尊”策略第42页
        5.3.4 真正的文化之“变”第42-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结束语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50页
致谢第50-5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场域与惯习:机关单位的职业民俗--以S市W局政府雇员为对象
下一篇:弗洛姆美学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