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中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农村中学生县城就学对城镇化拉动作用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1-21页
1 理论分析第21-25页
    1.1 教育的相关理论第21-23页
        1.1.1 教育与社会化理论第21页
        1.1.2 教育公平理论第21-22页
        1.1.3 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第22-23页
    1.2 城镇化的相关理论第23-25页
        1.2.1 城镇化的定义第23页
        1.2.2 城镇化的特点第23页
        1.2.3 城镇化推拉理论第23-24页
        1.2.4 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选择第24-25页
2 辽宁省农村中学生县城就学拉动城镇化的评价模型第25-35页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25-27页
        2.1.1 构建原则第25页
        2.1.2 构建方法第25-26页
        2.1.3 指标体系的确定第26-27页
    2.2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27-29页
        2.2.1 AHP法主观权重第27-28页
        2.2.2 熵值法客观权重第28-29页
        2.2.3 综合权重确定第29页
    2.3 评价模型的构建第29-32页
    2.4 评价数据的获取及权重确定第32-33页
    2.5 评价结果第33-35页
        2.5.1 农村中学生县城就学对经济城镇化的拉动作用第33-34页
        2.5.2 农村中学生县城就学对人.城镇化的拉动作用第34页
        2.5.3 农村中学生县城就学对社会城镇化的拉动作用第34页
        2.5.4 农村中学生县城就学对生态城镇化的拉动作用第34-35页
3 辽宁省农村中学生县城就学拉动城镇化机制的实证分析第35-42页
    3.1 辽宁省农村中学生县城就学与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第35-37页
        3.1.1 辽宁省城镇化发展状况第35页
        3.1.2 辽宁省农村中学生县城就学状况第35-37页
    3.2 变量解释第37页
        3.2.1 解释变量第37页
        3.2.2 被解释变量第37页
    3.3 数据来源与描述统计第37-38页
    3.4 农村中学生县城就学与城镇化拉动实证分析第38-42页
        3.4.1 农村中学生县城就学与经济城镇化第38-39页
        3.4.2 农村中学生县城就学与人.城镇化第39-40页
        3.4.3 农村中学生县城就学与社会城镇化第40-42页
4 辽宁省农村中学生县城就学对城镇化拉动的影响因素判别第42-47页
    4.1 影响因素指标选择第42-43页
    4.2 影响因素的识别模型第43-45页
    4.3 影响因素识别第45-46页
    4.4 影响因素检验第46-47页
        4.4.1 基于原因度的分析第46页
        4.4.2 基于中心度的分析第46-47页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第47-49页
    5.1 研究结论第47页
    5.2 政策建议第47-49页
        5.2.1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家庭收入第47-48页
        5.2.2 加大教育财政投入,提升办学水平第48页
        5.2.3 加强身份认同,促进公共服务均等第48页
        5.2.4 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实现教育的“农村包围城市”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致谢第51-52页
附录第52-5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兴起、流变与当下困境--兼论电视真人秀节目《终极斗士》本土化策略得失
下一篇:中共满洲省委对东北革命运动发展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