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回应力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回应力的理论概述 | 第16-25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厘清 | 第16-20页 |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及特征 | 第16-18页 |
二、政府回应的内涵 | 第18-19页 |
三、政府回应力的内涵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回应力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2-23页 |
三、责任政府理论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回应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 第25-33页 |
第一节 政府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体缺位 | 第25-27页 |
一、“番禺散步”案例分析 | 第25-26页 |
二、政府回应过程的理论反思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政府回应过程缺乏真实性与透明性 | 第27-30页 |
一、“欺实马”案例分析 | 第28-29页 |
二、政府回应过程的理论反思 | 第29-30页 |
第三节 政府回应效率低下 | 第30-33页 |
一、“唐福珍”案例分析 | 第30-31页 |
二、政府回应过程的理论反思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回应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3-42页 |
第一节 政府工作人员回应观念落后 | 第33-34页 |
一、“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 第33-34页 |
二、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低下 | 第34页 |
第二节 政府回应体制相对滞后 | 第34-38页 |
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 | 第35-36页 |
二、政府回应制度不健全 | 第36-38页 |
三、政府行政组织结构臃肿 | 第38页 |
第三节 各种利益群体对政府回应力的外在制约 | 第38-42页 |
一、网民的阻力 | 第39-40页 |
二、特殊集团的阻力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提升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回应力的路径 | 第42-51页 |
第一节 重塑积极高效的服务理念 | 第42-44页 |
一、树立“民为本”的服务理念 | 第42-43页 |
二、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素质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完善政府回应体制 | 第44-48页 |
一、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进程 | 第44-45页 |
二、健全政府回应制度 | 第45-47页 |
三、减少政府层级架构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健全公民参与机制 | 第48-51页 |
一、引导网民理性参与 | 第48-49页 |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