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保护的可持续性研究--以宏村、碧山村、后沟村的比较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3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3.1 乡村 | 第12-13页 |
1.3.2 古村落与传统村落 | 第13页 |
1.3.3 历史文化名村 | 第13-14页 |
1.3.4 村落遗产 | 第14-15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1.5 研究思路与选题创新点 | 第21页 |
1.6 研究方法及村落选取 | 第21-24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6.2 村落选取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三村”的保护开发历程 | 第24-37页 |
2.1 宏村的世界遗产之路 | 第24-29页 |
2.1.1 宏村的文化生态 | 第24页 |
2.1.2 前期开发 | 第24-27页 |
2.1.3 政府、企业与村民的博弈 | 第27-29页 |
2.2 碧山的艺术化之路 | 第29-34页 |
2.2.1 碧山的失落 | 第29-31页 |
2.2.2 碧山计划的实践 | 第31-33页 |
2.2.3 碧山村的乡愁 | 第33-34页 |
2.3 后沟村的“样板化”之路 | 第34-37页 |
2.3.1 后沟村的文化发现 | 第34-35页 |
2.3.2 学者指导下的保护工程 | 第35-36页 |
2.3.3 “采样地”的文化价值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从比较维度分析“三村”的发展模式 | 第37-47页 |
3.1 影响村落系统的基本要素 | 第37-38页 |
3.2 村落人文系统可持续性比较 | 第38-41页 |
3.3 村落社会系统可持续性比较 | 第41-44页 |
3.4 三种模式的SWOT分析 | 第44-47页 |
第四章 “三村”保护和开发主体的共生性 | 第47-52页 |
4.3 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意义 | 第47-49页 |
4.4 村民的主体地位 | 第49-50页 |
4.5 主体的利益相关性和角色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