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一)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4-16页 |
(一) 可能的创新 | 第14-15页 |
(二) 存在的不足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经济新常态与货币政策新框架 | 第16-23页 |
一、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新变化 | 第16-17页 |
(一) 我国经济增长的国际影响因素分析 | 第16-17页 |
(二) 我国经济增长的国内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页 |
二、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三方面” | 第17-19页 |
(一) 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 第17-18页 |
(二)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 第18页 |
(三) 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 第18-19页 |
三、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的新框架 | 第19-23页 |
(一) 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保持合理流动性 | 第19-20页 |
(二) 充分发挥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导向作用 | 第20-21页 |
(三) 注重实施定向调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转变与货币政策定向调控 | 第23-30页 |
一、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转变 | 第23-26页 |
(一) 需求结构上,投资与出口动力减弱,消费动力增强 | 第23-24页 |
(二) 供给结构上,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规模扩张转为质量提升 | 第24-25页 |
(三) 产业结构上,工业贡献下降,服务业贡献上升 | 第25-26页 |
二、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变下货币政策的定向调控 | 第26-30页 |
(一) 拓宽消费信贷渠道,增加居民消费需求 | 第26-27页 |
(二) 引导信贷资金走向,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 第27-28页 |
(三) 优化信贷结构,落实稳健货币政策 | 第28-30页 |
第四章 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货币政策定向调控 | 第30-38页 |
一、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及货币政策运用 | 第30-33页 |
(一)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结构调整策略 | 第30页 |
(二) 金融危机下美国的货币政策操作 | 第30-32页 |
(三) 美国经济结构调整及货币政策运用对我国的启示 | 第32-33页 |
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下货币政策的演变 | 第33-36页 |
三、促进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货币政策定向调控思路 | 第36-38页 |
(一) 产能过剩行业的“定向升准” | 第36页 |
(二) 增加对服务业的信贷投放 | 第36-37页 |
(三) 实行区域差别再贷款及信贷政策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区间调控与货币政策定向调控 | 第38-45页 |
一、经济增长底线思维与货币政策定向调控 | 第38-40页 |
(一) 经济增长底线思维要素分析 | 第38-39页 |
(二) 经济增长底线思维下货币政策的定向调控 | 第39-40页 |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与货币政策定向调控 | 第40-45页 |
(一) 通货膨胀目标区间的选择 | 第41-42页 |
(二) 通货膨胀目标制下货币政策定向调控 | 第42-45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