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线路工程论文--线路构造论文--轨道论文

高架桥基础上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受力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列车模型第12页
        1.2.2 桥梁模型第12-13页
        1.2.3 轮轨接触第13页
        1.2.4 列车-桥梁耦合振动模型第13-15页
        1.2.5 数值计算方法第15页
        1.2.6 现状分析与总结第15-16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6-17页
    1.4 技术路线第17-18页
    1.5 论文组织结构第18-20页
第二章 有限元方法理论介绍与平台选取第20-24页
    2.1 动态响应仿真计算平台第20-21页
    2.2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原理第21-22页
        2.2.1 有限元法求解的基本步骤第21页
        2.2.2 动力方程的求解模块第21-22页
    2.3 本章小结第22-24页
第三章 高速铁路列车-无砟轨道-桥梁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4-40页
    3.1 列车模型第24-26页
    3.2 轮轨接触模型第26-27页
        3.2.1 轮轨法向接触关系第26页
        3.2.2 轮轨切向接触关系——摩擦第26-27页
    3.3 钢轨和扣件第27-28页
    3.4 CRTS 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模型第28-29页
    3.5 滑动层第29页
    3.6 L型侧向挡块第29-30页
    3.7 桥梁模型第30页
    3.8 高速铁路-CRTS 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桥梁结构动力学模型第30-31页
    3.9 京沪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动力响应验证第31-33页
    3.10 京沪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静力退化情况验证第33-38页
        3.10.1 京沪高速铁路静力学模型建立第33-34页
        3.10.2 动力学模型静力退化下的验证分析第34-38页
        3.10.3 总结第38页
    3.11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四章 桥梁基础上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动力响应评价指标与控制点第40-50页
    4.1 动力响应指标第40-42页
        4.1.1 轮轨垂向力(动载系数)与轮轨横向力第40-41页
        4.1.2 无砟轨道各结构层位移、加速度、应力第41页
        4.1.3 桥梁动力响应指标第41-42页
    4.2 不利轮位第42-45页
        4.2.1 工况1桥梁左支座处第42-43页
        4.2.2 工况2桥梁跨中处第43-44页
        4.2.3 工况3桥梁右支座处第44-45页
    4.3 桥梁基础上无砟轨道结构最不利荷位分析第45-48页
    4.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五章 高架桥基础上京沪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受力情况及参数敏感性分析第50-78页
    5.1 京沪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动力响应第50-53页
    5.2 不同扣件刚度影响规律研究第53-72页
        5.2.1 扣件垂向刚度敏感性分析第54-58页
        5.2.2 扣件横向刚度敏感性分析第58-61页
        5.2.3 扣件纵向刚度敏感性分析第61-65页
        5.2.4 结论第65-72页
    5.3 不同列车速度影响研究第72-75页
    5.4 本章小结第75-78页
第六章 两车交汇时对高速铁路列车-无砟轨道-桥梁系统动力响应影响第78-86页
    6.1 高速铁路-CRTS 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桥梁结构单、双车行驶动力学模型第78-79页
    6.2 两车交汇对轨道系统动力响应影响第79-83页
        6.2.1 钢轨动力响应时程曲线图第79-80页
        6.2.2 无砟轨道板动力响应时程曲线图第80页
        6.2.3 底座板动力响应时程曲线图第80页
        6.2.4 单车行驶和两车交汇的动力响应结果对比第80-83页
    6.3 单车行驶与两车交汇时无砟轨道横向分布对比第83-84页
        6.3.1 轨道板垂向位移和纵向拉应力横向分布对比第83-84页
        6.3.2 CA砂浆层垂向位移和垂向压应力横向分布对比第84页
        6.3.3 底座板垂向位移和纵向拉应力横向分布对比第84页
    6.4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86-88页
    7.1 总结第86-87页
    7.2 展望第87-88页
致谢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政府研发补贴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不同效应的研究
下一篇:经济新常态与货币政策定向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