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选题来源 | 第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2. 实际意义 | 第11-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 国外关于“体验式教学”研究的现状 | 第12页 |
2. 国内关于“体验式教学”研究的现状 | 第12-15页 |
3.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页 |
4.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16页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一章 体验式教学法概述与教材分析 | 第17-23页 |
1.1 基本概念的解读 | 第17-19页 |
1.1.1“体验”的内涵 | 第17页 |
1.1.2 体验式教学法的内涵 | 第17-18页 |
1.1.3 体验式教学法的特点 | 第18-19页 |
1.2 《文化对人的影响》教材特征分析 | 第19-20页 |
1.2.1 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 第19页 |
1.2.2 提倡新颖教学方式 | 第19页 |
1.2.3 图文并茂 | 第19-20页 |
1.3 《文化对人的影响》框题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的现状 | 第20-23页 |
1.3.1 教师在《文化对人的影响》框题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的现状 | 第20页 |
1.3.2 学生对在《文化对人的影响》框题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的态度 | 第20-23页 |
第二章 体验式教学法与《文化对人的影响》框题教学结合的理论分析 | 第23-31页 |
2.1 体验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 第23-24页 |
2.1.1 情知教学论 | 第23页 |
2.1.2 学生主体地位论 | 第23页 |
2.1.3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3-24页 |
2.2 体验式教学法与《文化对人的影响》结合的前提与基础 | 第24-26页 |
2.2.1 教师完善自我——发挥主导 | 第24-25页 |
2.2.2 学生主动参与——突出主体 | 第25页 |
2.2.3 教学资源丰富——体验真切 | 第25-26页 |
2.3 《文化对人的影响》框题教学与体验式教学法结合的必要性 | 第26-28页 |
2.3.1 改善枯燥无味教学模式的需要 | 第26页 |
2.3.2 授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需要 | 第26-27页 |
2.3.3 改变单一教学方式的需要 | 第27页 |
2.3.4 构建融洽师生关系的需要 | 第27-28页 |
2.4 体验式教学法运用于《文化对人的影响》框体教学的现实意义 | 第28-31页 |
2.4.1 有利于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 | 第28页 |
2.4.2 有利于将政治基本理论和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 | 第28-29页 |
2.4.3 有利于改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体验式教学法在《文化对人的影响》框题教学中运用的有效策略 | 第31-41页 |
3.1 体验式教学法中“体验”的选择标准 | 第31-32页 |
3.2 在《文化对人的影响》框题教学中“体验”的选择标准 | 第32-34页 |
3.2.1 体验要与时代接轨 | 第32页 |
3.2.2 体验要与生活相近 | 第32-33页 |
3.2.3 体验要与学生相息 | 第33-34页 |
3.3“体验”的实施策略 | 第34-35页 |
3.3.1 多媒体技术中体验 | 第34页 |
3.3.2 课堂活动中体验 | 第34页 |
3.3.3 调查研究中体验 | 第34-35页 |
3.4 《感受文化的影响》教学过程 | 第35-40页 |
3.4.1 《感受文化的影响》框题教学分析 | 第35页 |
3.4.2 《感受文化的影响》教学设计 | 第35-40页 |
3.5 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运用反思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48页 |
附录A 新乡市第一中学《文化对人的影响》框题教情学情访谈提纲(教师用) | 第45-47页 |
附录B 新乡市第一中学《文化对人的影响》框题教学学情访谈提纲(学生用)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