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穿隧道边坡危岩崩塌滚石运动机理及安全防护
摘要 | 第12-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2.1 滚石崩塌机理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2 危岩滚落试验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3 滚石数值计算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2.4 滚石风险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3-2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1.3.3 创新点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危岩滚石—洞口冲击作用模式 | 第27-31页 |
2.1 竖直坠落型 | 第27-28页 |
2.1.1 冲击模式 | 第27页 |
2.1.2 冲击能量分析 | 第27-28页 |
2.2 滑移滚动型 | 第28-29页 |
2.2.1 冲击模式 | 第28页 |
2.2.2 冲击能量分析 | 第28-29页 |
2.3 碰撞弹跳型 | 第29-30页 |
2.3.1 冲击模式 | 第29页 |
2.3.2 冲击能量分析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下穿隧道边坡危岩崩塌机理模型试验系统 | 第31-55页 |
3.1 依托工程概况 | 第31-33页 |
3.1.1 工程概况 | 第31页 |
3.1.2 地形地貌 | 第31页 |
3.1.3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 第31-33页 |
3.2 试验材料的研制 | 第33-40页 |
3.2.1 相似定理 | 第33-35页 |
3.2.2 现场岩样力学参数测试 | 第35-37页 |
3.2.3 试验材料配制 | 第37-39页 |
3.2.4 明洞材料的研制 | 第39-40页 |
3.3 模型试验系统 | 第40-53页 |
3.3.1 试验外部围护结构 | 第41页 |
3.3.2 边坡试验系统 | 第41-42页 |
3.3.3 滚石三维定位释放系统 | 第42-45页 |
3.3.4 危岩材料 | 第45-46页 |
3.3.5 明洞结构 | 第46-47页 |
3.3.6 高速摄影记录系统 | 第47-48页 |
3.3.7 冲击监测系统 | 第48-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滚石崩塌运动机理模型试验 | 第55-89页 |
4.1 竖直坠落式危岩滚石冲击作用机理 | 第55-64页 |
4.1.1 冲击机理分析 | 第55-58页 |
4.1.2 冲击试验方案设计 | 第58页 |
4.1.3 竖直坠落冲击试验结果 | 第58-63页 |
4.1.4 碰撞恢复系数变化规律 | 第63-64页 |
4.2 滑移滚动式危岩滚石冲击作用机理 | 第64-69页 |
4.2.1 冲击机理分析 | 第64-66页 |
4.2.2 冲击试验方案设计 | 第66-68页 |
4.2.3 倾斜滑移式冲击试验结果 | 第68-69页 |
4.3 碰撞弹跳式危岩滚石冲击作用机理 | 第69-84页 |
4.3.1 冲击机理分析 | 第69-72页 |
4.3.2 滚石冲击偏移概率统计 | 第72-74页 |
4.3.3 偏移冲击结果分析 | 第74-84页 |
4.4 滚石崩塌对明洞结构的冲击影响 | 第84-87页 |
4.4.1 冲击力的计算 | 第84页 |
4.4.2 冲击监测结果 | 第84-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五章 滚石崩塌冲击明洞风险评价与安全防护 | 第89-115页 |
5.1 基于可拓法的滚石冲击风险评价 | 第89-98页 |
5.1.1 可拓法基本原理 | 第89-91页 |
5.1.2 评价指标及风险等级的确定 | 第91-93页 |
5.1.3 评价指标归一化处理 | 第93-94页 |
5.1.4 滚石风险评价现场应用 | 第94-98页 |
5.2 滚石冲击轨迹数值分析 | 第98-108页 |
5.2.1 数值计算方法 | 第98-99页 |
5.2.2 边坡数据选取 | 第99-101页 |
5.2.3 滚石运动轨迹分析 | 第101-103页 |
5.2.4 滚石弹跳高度对比 | 第103-105页 |
5.2.5 滚石运动速度对比 | 第105-107页 |
5.2.6 滚石冲击能量分析 | 第107-108页 |
5.3 冲击防护设计与工程应用 | 第108-114页 |
5.3.1 防护网位置与高度设计 | 第108-110页 |
5.3.2 防护网拦石能级的确定 | 第110-112页 |
5.3.3 防护设计校验与现场应用 | 第112-11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6.1 结论 | 第115-116页 |
6.2 展望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3页 |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3-125页 |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25-126页 |
在读期间获得奖励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129页 |
附件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