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双排桩支护体系简介 | 第9-10页 |
1.3 双排桩支护结构体系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1 支护性能研究 | 第10-11页 |
1.3.2 双排桩支护体系优化探究 | 第11-12页 |
1.3.3 双排桩支护的区域适用性探究 | 第12-13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双排桩支护结构及其计算理论 | 第14-37页 |
2.1 双排桩支护体系概述 | 第14-15页 |
2.1.1 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布桩形式 | 第14-15页 |
2.1.2 双排桩支护结构体系的特点 | 第15页 |
2.2 排桩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15-17页 |
2.2.1 土拱的概念 | 第15-16页 |
2.2.2 水平土拱效应 | 第16页 |
2.2.3 竖向土拱效应 | 第16-17页 |
2.3 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支护机理 | 第17-18页 |
2.3.1 悬臂式支护结构的支护机理 | 第17-18页 |
2.3.2 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支护机理 | 第18页 |
2.4 土压力计算 | 第18-21页 |
2.4.1 静止土压力 | 第19页 |
2.4.2 朗金土压力 | 第19-20页 |
2.4.3 库伦土压力 | 第20-21页 |
2.4.4 经典土压力理论与支护结构实际所承受的土压力的区别 | 第21页 |
2.5 双排桩支护结构的计算方法 | 第21-36页 |
2.5.1 基于经典土压力的计算方法 | 第22-31页 |
2.5.2 基于Winkle假定的计算方法 | 第31-34页 |
2.5.3 基于土拱理论的计算方法 | 第34页 |
2.5.4 数值计算方法 | 第34-35页 |
2.5.5 各类计算方法的优缺点 | 第35-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双排桩尺寸效应的数值模拟 | 第37-67页 |
3.1 概述 | 第37页 |
3.2 论文涉及的材料模型 | 第37-40页 |
3.2.1 桩及冠连梁材料模型 | 第37-38页 |
3.2.2 土体材料模型 | 第38-39页 |
3.2.3 接触单元模型 | 第39-40页 |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0-46页 |
3.3.1 模型的几何参数 | 第40-41页 |
3.3.2 模型的材料参数 | 第41-42页 |
3.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2-46页 |
3.4 源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46-50页 |
3.4.1 双排桩水平位移分析 | 第46-48页 |
3.4.2 支护结构桩身应力和弯矩分析 | 第48-50页 |
3.5 排距变化对支护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50-52页 |
3.5.1 排距变化对支护结构水平位移的影响 | 第50-51页 |
3.5.2 排距变化对支护结构受力的影响 | 第51-52页 |
3.6 桩长变化对支护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52-59页 |
3.6.1 前、后排桩等长变化对支护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53-54页 |
3.6.2 后排桩桩长变化对支护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54-57页 |
3.6.3 前排桩桩长变化对支护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57-59页 |
3.7 桩身刚度变化对支护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59-65页 |
3.7.1 前后排桩刚度同时改变对支护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3.7.2 前排桩刚度变化对支护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61-63页 |
3.7.3 后排桩刚度变化对支护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63-6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工程实例分析 | 第67-80页 |
4.1 概述 | 第67页 |
4.2 工程概况 | 第67-72页 |
4.2.1 工程结构 | 第67-69页 |
4.2.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 第69-72页 |
4.2.3 挡墙支护工程 | 第72页 |
4.3 基坑支护计算分析 | 第72-77页 |
4.3.1 计算说明 | 第72-73页 |
4.3.2 计算参数 | 第73页 |
4.3.3 模型建立 | 第73-74页 |
4.3.4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74-77页 |
4.4 监控量测监测点设计 | 第77-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5.1 结论 | 第80-81页 |
5.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