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桦动画短片的艺术风格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6-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6-7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7-9页 |
三、研究问题及内容 | 第9-1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0页 |
五、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六、创新点 | 第11页 |
七、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卜桦动画短片艺术风格的演进 | 第12-17页 |
一、卜桦成长小传 | 第12-13页 |
二、卜桦动画生涯的艺术轨迹 | 第13-17页 |
(一) 艺术风格的尝试与初探时期 | 第13-14页 |
(二) 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成熟时期 | 第14-15页 |
(三) 艺术风格的蜕变与升华时期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卜桦动画短片艺术风格的特征 | 第17-46页 |
一、多向度的作品主题 | 第17-23页 |
(一) 命运与人性的关系 | 第17-19页 |
(二) 城市变迁的记录 | 第19-21页 |
(三) 心灵对现实的超越 | 第21-22页 |
(四) 精神生态的反映 | 第22-23页 |
二、后现代的叙事策略 | 第23-28页 |
(一) “个体化”的小叙事 | 第23-24页 |
(二) “碎片化”的散叙事 | 第24-27页 |
(三) “意识流”的无叙事 | 第27-28页 |
三、瑰异陆离的视听语言 | 第28-46页 |
(一) 夸张诡异的符号造型 | 第28-35页 |
(二) “间离式”的镜头语言 | 第35-38页 |
(三) 富有张力的色彩表现 | 第38-42页 |
(四) 契合的音乐节奏 | 第42-46页 |
第三章 卜桦动画短片艺术风格的形成因素 | 第46-53页 |
一、社会现实的浸染和渗透 | 第46-48页 |
(一) 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袭 | 第46-47页 |
(二) 社会功利与浮躁情绪的蔓延 | 第47页 |
(三) 生态环境的警示 | 第47-48页 |
二、审美的认知与思考方式 | 第48-51页 |
(一) 生活的积淀和文艺的熏陶 | 第48-49页 |
(二) 个人的审美认知 | 第49-50页 |
(三) 中性化的审美特质 | 第50-51页 |
三、艺术风格的融合与创新 | 第51-53页 |
(一) 超现实主义的意象与隐喻观念 | 第51-52页 |
(二) 表现主义的造型与色彩手法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卜桦动画短片艺术的影响与意义 | 第53-61页 |
一、卜桦动画短片艺术风格的影响 | 第53-58页 |
(一) 受众群体的扩展 | 第53-55页 |
(二) 剧作创意想象的新增 | 第55-56页 |
(三) 风格多样美的注入 | 第56-57页 |
(四) 审美感受的扩延 | 第57-58页 |
二、卜桦动画短片艺术风格的意义 | 第58-61页 |
(一) 文化意义 | 第58-59页 |
(二) 社会意义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