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共情半投射测试工具(ESP-MTTI)的编制

摘要第4-7页
英文摘要第7-9页
1.文献综述第13-28页
    1.1 共情概念与测量第14-22页
        1.1.1 共情概念及其演变第14-15页
        1.1.2 共情的测量第15-22页
    1.2 半投射测验第22-28页
        1.2.1 投射的定义与机制第22页
        1.2.2 半投射测验的优势第22-24页
        1.2.3 半投射测试材料的一般形式第24-25页
        1.2.4 半投射在人格研究领域的使用第25-26页
        1.2.5 共情和投射的相关研究第26-28页
2.先前研究的成绩、本研究的推进及本研究意义第28-30页
    2.1 先前研究的成绩第28页
    2.2 本研究进行的推进第28-29页
    2.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9-30页
3.研究方法与步骤第30-39页
    3.1 方法第30页
    3.2 步骤第30-34页
        3.2.1 投射图片材料共情效价的评定第30-31页
        3.2.2 针对图片进行开放式调查第31页
        3.2.3 编制半投射量表的项目选项第31页
        3.2.4 检验量表的各项测量学指标第31-33页
        3.2.5 完成标准化的共情半投射量表第33-34页
    3.3 研究工具第34-39页
        3.3.1 小学母语教材上的78张插图第34页
        3.3.2 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IRI-C)第34-35页
        3.3.3 中文版基本共情量表(BES)第35页
        3.3.4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PTM)第35-36页
        3.3.5 多伦多述情障碍问卷(TAS-20)第36-37页
        3.3.6 一般社会赞许性量表(SDR)第37页
        3.3.7 共情形容词评定量表第37-39页
4.研究结果第39-62页
    4.1 对投射材料进行“共情效价”的评定第39-41页
    4.2 图片材料反应点的初步统计第41-42页
    4.3 工具初稿施测的结果第42-47页
        4.3.1 初稿项目分析第43-47页
        4.3.2 工具初稿项目的修改与删除标准第47页
    4.4 工具第二稿施测的结果第47-48页
        4.4.1 第二稿项目分析第47-48页
        4.4.2 工具第二稿项目的修改与删除标准第48页
    4.5 工具第三稿施测的结果第48-50页
        4.5.1 第三稿项目分析第48-49页
        4.5.2 工具第三稿项目的修改与删除标准第49-50页
    4.6 工具正式稿结果分析第50-62页
        4.6.1 正式稿的项目分析结果第50-53页
        4.6.2 信度分析第53-54页
        4.6.3 效度分析第54-58页
        4.6.4 共情半投射测试工具的预测作用第58页
        4.6.5 状态共情在特质共情和亲社会行为倾向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第58-62页
5.讨论第62-74页
    5.1 对母语教材插图用作共情半投射测试图片材料的合理性评估第62-65页
        5.1.1 小学母语教材插图具有国民人格塑造的意义第62-64页
        5.1.2 材料图片具有理想的共情效价第64-65页
    5.2 对图片材料的反应点收集及条目编制的评估第65-66页
    5.3 关于共情半投射测试工具的测量学指标讨论第66-72页
        5.3.1 合理的项目分析指标第66-67页
        5.3.2 项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第67-68页
        5.3.3 信度分析第68页
        5.3.4 效度分析第68-72页
    5.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72-74页
6.结论第74-75页
7.参考文献第75-80页
8.附录第80-103页
后记第103-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联网+ ”背景下黑龙江省山特产企业发展模式研究
下一篇:敦煌汉文《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