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8-9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 (一) 形名兼类词各个时期研究成果 | 第9-14页 |
| 1. 词类大讨论前后的五六十年代 | 第9-10页 |
| 2. 七八十年代汉语兼类研究的发展阶段 | 第10-11页 |
| 3. 九十年代汉语兼类研究的繁荣阶段 | 第11-12页 |
| 4. 二十一世纪汉语兼类研究的百花齐放阶段 | 第12-14页 |
| (二) 形名兼类词研究的不足 | 第14页 |
| 三、研究范围和语料来源 | 第14-15页 |
|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 | 第15-16页 |
| 五、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 第2章 形名兼类词的判定及收录 | 第17-26页 |
| 一、形名兼类词的判定 | 第17-19页 |
| (一) 词典、教材和论著对形名兼类词的定义 | 第17-18页 |
| (二) 形名兼类词的争论点及相关处理 | 第18-19页 |
| (三) 本文对兼类词的定义 | 第19页 |
| 二、形名兼类词的收录 | 第19-26页 |
| (一) 形名兼类相关现象分析 | 第19-21页 |
| 1. 同音同形词 | 第19-20页 |
| 2. 多义词 | 第20页 |
| 3. 词类活用 | 第20-21页 |
| (二) 形名兼类词同形名分歧词和纯粹名词、形容词的比较 | 第21-24页 |
| 1. 三类词在词频方面的比较 | 第22-23页 |
| 2. 三类词在语体方面的比较 | 第23-24页 |
| (三) 形名兼类词的收录原则 | 第24-26页 |
| 第3章 形名兼类词分类考察 | 第26-32页 |
| 一、形名兼类词音节分类 | 第26-27页 |
| 二、形名兼类词内部结构分类 | 第27-32页 |
| (一) 单纯词 | 第28页 |
| (二) 并列式 | 第28页 |
| (三) 偏正式 | 第28页 |
| (四) 陈述式 | 第28-29页 |
| (五) 述补式 | 第29页 |
| (六) 述宾式 | 第29-32页 |
| 第4章 形名兼类词的词性和句法功能考察 | 第32-42页 |
| 一、考察对象和语料库的建立 | 第32-33页 |
| (一) 考察对象 | 第32-33页 |
| (二) 语料库建立 | 第33页 |
| 二、词性的动态考察 | 第33-35页 |
| 三、形名兼类词句法功能考察 | 第35-42页 |
| (一) 常规句法功能 | 第38-39页 |
| (二) 非常规句法功能 | 第39-42页 |
| 第5章 形名兼类词产生的原因 | 第42-48页 |
| 一、兼类词产生的直接原因 | 第42-45页 |
| (一) 词义引申 | 第42页 |
| (二) 语法化 | 第42-43页 |
| (三) 语言或方言的接触 | 第43-44页 |
| (四) 词类活用 | 第44-45页 |
| 二、兼类词产生的内在动力 | 第45-48页 |
| (一) 词类的原型范畴理论 | 第45-46页 |
| (二) 词类的非范畴化 | 第46页 |
| (三) 词类的再范畴化 | 第46-48页 |
| 第6章 结语 | 第48-49页 |
| 注释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附录 | 第54-57页 |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 | 第57-58页 |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