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0-14页 |
1.3.1 水系方面 | 第10-11页 |
1.3.2 城市方面 | 第11页 |
1.3.3 水工建筑物 | 第11-12页 |
1.3.4 已有研究不足 | 第12-14页 |
1.4 研究对象和时间范畴 | 第14-15页 |
1.4.1 元大都水系 | 第14页 |
1.4.2 水工建筑物 | 第14页 |
1.4.3 规画 | 第14页 |
1.4.4 时间范畴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1 文献阅读法 | 第15页 |
1.5.2 实地调研法 | 第15页 |
1.5.3 比较研究法 | 第15页 |
1.5.4 定量分析法 | 第15页 |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第15-17页 |
第2章 观其泉流,止基乃理-水系对元大都的影响 | 第17-25页 |
2.1 水系与元大都城市选址 | 第17-19页 |
2.2 水系与元大都城市格局 | 第19-22页 |
2.2.1 以水面为中心的城市格局 | 第19-22页 |
2.2.2 积水潭周边形成重要的商业区,奠定了大都“前朝后市”的城市格局 | 第22页 |
2.2.3 斜街的出现丰富了元大都的城市格局 | 第22页 |
2.2.4 积水潭周边形成了重要的园林休闲区 | 第22页 |
2.2.5 坝河将大都城分为南北两部分 | 第22页 |
2.3 小结 | 第22-25页 |
第3章 九河沧溟,王脉生成—元大都水系规画 | 第25-35页 |
3.1 引水系统 | 第26-31页 |
3.1.1 金口河 | 第26-27页 |
3.1.2 金水河 | 第27页 |
3.1.3 坝河 | 第27-30页 |
3.1.4 通惠河 | 第30-31页 |
3.2 排水系统 | 第31-32页 |
3.2.1 外城排水 | 第32页 |
3.2.2 宫城与皇城排水 | 第32页 |
3.3 小结 | 第32-35页 |
第4章 水工建筑物 | 第35-97页 |
4.1 水坝 | 第35-41页 |
4.1.1 堰埭(车船坝) | 第35-39页 |
4.1.2 滚水坝 | 第39-41页 |
4.2 水闸 | 第41-68页 |
4.2.1 分类 | 第41-43页 |
4.2.2 形制 | 第43-57页 |
4.2.3 元、清水闸做法比较 | 第57-59页 |
4.2.4 元代水闸建造工序与工艺 | 第59-65页 |
4.2.5 水闸启闭 | 第65-68页 |
4.3 水关 | 第68-95页 |
4.3.1 名称、分类 | 第68-70页 |
4.3.2 来源与演进 | 第70-72页 |
4.3.3 水关涵洞 | 第72-81页 |
4.3.4 水关城门 | 第81-95页 |
4.4 小结 | 第95-97页 |
第5章 元大都文明门水关城门 | 第97-103页 |
5.1 设计缘由 | 第97页 |
5.2 对象选择 | 第97页 |
5.3 城墙形制 | 第97-98页 |
5.4 水关尺度 | 第98-103页 |
5.4.1 拱券跨度 | 第98页 |
5.4.2 水关通高 | 第98-100页 |
5.4.3 拱券高度 | 第100-101页 |
5.4.4 门闸形制 | 第101-102页 |
5.4.5 门楼形制 | 第102-103页 |
总结与不足 | 第103-105页 |
总结 | 第103页 |
不足 | 第103-105页 |
附录 | 第105-109页 |
附录A:图纸目录 | 第105-108页 |
附录B:图纸目录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