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缩写词 | 第12-13页 |
第—章 引言 | 第13-22页 |
1 酯型儿茶素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1 酯型儿茶素是茶叶关键感官品质成分 | 第13-14页 |
1.2 酯型儿茶素是茶叶核心生理活性成分 | 第14页 |
2 GA研究进展及其与茶叶的关系 | 第14-18页 |
2.1 GA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2.2 GA与茶叶 | 第16-18页 |
3 aroB基因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3.1 aroB蛋白的功能与应用 | 第18页 |
3.2 aroB基因的克隆 | 第18-19页 |
4 aroDE基因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4.1 aroDE蛋白的功能与应用 | 第19页 |
4.2 aroDE基因的克隆 | 第19-20页 |
5 本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5.1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0-21页 |
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茶树1005品系不同叶位酯型儿茶素含量 | 第22-2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1.1 材料 | 第22-23页 |
1.2 方法 | 第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5页 |
2.1 茶树1005品系不同叶位酯型儿茶素含量 | 第23页 |
2.2 茶树1005品系不同叶位酯型儿茶素单体含量分布差异 | 第23-25页 |
2.3 茶树1005品系不同叶位酯型儿茶素总量分布差异 | 第25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25-27页 |
3.1 结论 | 第25-26页 |
3.2 讨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茶树aroB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7-41页 |
第一节 茶树aroB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 | 第27-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1.1 材料 | 第27页 |
1.2 方法 | 第27-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2.1 总RNA的提取 | 第29-30页 |
2.2 茶树aroB cDNA的全长克隆 | 第30-31页 |
2.3 茶树aroB cDNA全长序列分析 | 第31-32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2-33页 |
3.1 结论 | 第32页 |
3.2 讨论 | 第32-33页 |
第二节 茶树aroB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3-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页 |
1.1 材料 | 第33页 |
1.2 方法 | 第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2.1 茶树aroB蛋白理化性质预测与分析 | 第33-34页 |
2.2 茶树aroB蛋白结构预测与分析 | 第34-35页 |
2.3 茶树aroB蛋白磷酸化位点预测与分析 | 第35页 |
2.4 茶树aroB蛋白保守结构域预测与分析 | 第35-36页 |
2.5 茶树aroB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与分析 | 第36页 |
2.6 茶树aroB蛋白跨膜结构与信号肽预测与分析 | 第36-37页 |
2.7 茶树aroB蛋白序列同源性分析与系统进化树构建 | 第37-38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8-41页 |
3.1 结论 | 第38页 |
3.2 讨论 | 第38-41页 |
第四章 茶树三条aroDE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1-63页 |
第一节 茶树三条aroDE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 | 第41-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1.1 材料 | 第41页 |
1.2 方法 | 第41-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2.1 茶树三条aroDEcDNA的全长克隆 | 第42-43页 |
2.2 茶树三条aroDEcDNA全长序列分析 | 第43-44页 |
2.3 茶树三条aroDEcDNA全长序列比较 | 第44-46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6-47页 |
3.1 结论 | 第46页 |
3.2 讨论 | 第46-47页 |
第二节 茶树三条aroDE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7-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1.1 材料 | 第47-48页 |
1.2 方法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61页 |
2.1 茶树三种aroDE蛋白理化性质预测与分析 | 第48页 |
2.2 茶树三种aroDE蛋白结构预测与分析 | 第48-52页 |
2.3 茶树三种aroDE蛋白磷酸化位点预测与分析 | 第52-54页 |
2.4 茶树三种aroDE蛋白保守结构域预测与分析 | 第54-56页 |
2.5 茶树三种aroDE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与分析 | 第56页 |
2.6 茶树三种aroDE蛋白跨膜结构与信号肽预测与分析 | 第56-59页 |
2.7 茶树三种aroDE蛋白序列同源性分析与系统进化树构建 | 第59-6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1-63页 |
3.1 结论 | 第61页 |
3.2 讨论 | 第61-63页 |
第五章 茶树aroB与aroDE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 | 第63-7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5页 |
1.1 材料 | 第63页 |
1.2 方法 | 第63-6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5-71页 |
2.1 内参基因与目的基因标准曲线的建立与特异性扩增 | 第65-69页 |
2.2 不同叶位茶树aroB基因的QPCR表达分析 | 第69页 |
2.3 不同叶位茶树aroDE基因的QPCR表达分析 | 第69-7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71-72页 |
3.1 结论 | 第71页 |
3.2 讨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1页 |
附录Ⅰ 茶树aroB全长cDNA序列 | 第81-82页 |
附录Ⅱ 茶树aroDE1全长cDNA序列 | 第82-83页 |
附录Ⅲ 茶树aro DE2全长cDNA序列 | 第83-84页 |
附录Ⅳ 茶树aro DE3全长cDNA序列 | 第84-85页 |
附录Ⅴ 茶树三条aroDE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 | 第85-86页 |
附录Ⅵ 茶树三条aroDE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组成 | 第86-87页 |
附录Ⅶ 茶树aroDE1氨基酸序列NCBI-BLAST结果 | 第87-88页 |
附录Ⅷ 茶树aroDE2氨基酸序列NCBI-BLAST结果 | 第88-90页 |
附录Ⅸ 茶树aroDE3氨基酸序列NCBI-BLAST结果 | 第90-9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与获奖情况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