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声与乐队的交响--莫尔吉胡交响合唱音诗《祖国颂》创作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2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1-12页 |
一、莫尔吉胡交响合唱音诗《祖国颂》的创作概述 | 第12-14页 |
(一)作者简介 | 第12页 |
(二)创作背景 | 第12-13页 |
(三)体裁的构思与创新 | 第13-14页 |
二、作曲技法在交响合唱音诗《祖国颂》中的体现 | 第14-70页 |
(一)对蒙古族民歌主题核心材料的汲取与呈现 | 第14-19页 |
1、主题材料的由来 | 第14-16页 |
(1)对蒙古族民歌《四岁海骝马》旋律的本体分析 | 第15-16页 |
(2)主题核心材料的提取与运用 | 第16页 |
2、主题核心材料多形态的变化与发展 | 第16-19页 |
(1)主题材料的变化形式 | 第17-18页 |
(2)主题出现在各段落间的对比因素 | 第18-19页 |
(二)多声部技法在交响合唱音诗《祖国颂》中的应用 | 第19-59页 |
1、和声技法的运用 | 第19-27页 |
(1)蒙古族音乐元素的和声运用 | 第20-26页 |
(2)和弦外音的合唱化处理 | 第26-27页 |
2、整体曲式结构及各段落曲式结构的变化对比 | 第27-34页 |
(1)调性的整体布局原则 | 第27-28页 |
(2)单乐章的整体曲式结构设计 | 第28-29页 |
(3)乐段间的冲突与融合 | 第29-34页 |
3、复调写作手法的运用 | 第34-43页 |
(1)间插段的运用 | 第34-36页 |
(2)二声部八度复对位的设计及应用 | 第36-37页 |
(3)多重调性旋律的叠加 | 第37-41页 |
(4)民族化复调技法的尝试 | 第41-43页 |
4、配器手法的主要特征 | 第43-57页 |
(1)主调音乐织体的配器特征 | 第43-52页 |
(2)复调音乐织体的配器特征 | 第52-57页 |
5、蒙古族音乐元素在交响合唱化中的运用 | 第57-59页 |
(1)蒙古族音乐元素在交响合唱中的线式思维 | 第57-58页 |
(2)蒙古族音乐元素在交响合唱中的面式思维 | 第58-59页 |
(三)核心主题在人声与乐队间的贯穿 | 第59-70页 |
1、核心主题的主导性价值 | 第60-61页 |
2、核心主题材料在合唱部分与乐队部分的贯穿 | 第61-70页 |
(1)主题核心材料的交织与碰撞 | 第61-63页 |
(2)合唱部分与乐队部分写作手法的共性与差异 | 第63-67页 |
(3)合唱部分与乐队部分的一体化融合 | 第67-70页 |
三、祖国颂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 第70-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附录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