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思想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引言 | 第9-15页 |
| 1.1 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 1.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3.3 创新点 | 第14-15页 |
| 2 和谐的理论渊源 | 第15-28页 |
| 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 | 第15-18页 |
| 2.1.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 第15-16页 |
| 2.1.2“以和为贵”的人际观 | 第16-17页 |
| 2.1.3“正心修身”的道德观 | 第17-18页 |
| 2.1.4“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 第18页 |
| 2.2 马克思主义和谐价值观 | 第18-21页 |
| 2.2.1 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19页 |
| 2.2.2 人与人的和谐 | 第19-20页 |
| 2.2.3 人与社会的和谐 | 第20-21页 |
| 2.3 中国共产党人和谐战略思想的探索 | 第21-28页 |
| 2.3.1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艰辛探索 | 第21-22页 |
| 2.3.2 邓小平对社会和谐建设思想的开创 | 第22-23页 |
| 2.3.3 江泽民对社会和谐战略思想的发展 | 第23-24页 |
| 2.3.4 胡锦涛对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创新 | 第24-26页 |
| 2.3.5 习近平对和谐社会构建理念的新发展 | 第26-28页 |
|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思想的内涵 | 第28-39页 |
| 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的蕴义 | 第28-30页 |
| 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的特征 | 第30-33页 |
| 3.2.1 延续“以和为贵”的精神传统 | 第30-31页 |
| 3.2.2 遵循“依道而行”的发展理念 | 第31-32页 |
| 3.2.3 弘扬“和而不同”的价值追求 | 第32-33页 |
| 3.3 现阶段我国社会建设中的和谐诉求 | 第33-39页 |
| 3.3.1 经济建设中的和谐诉求 | 第33-34页 |
| 3.3.2 社会建设中的和谐诉求 | 第34-35页 |
| 3.3.3 文化建设中的和谐诉求 | 第35-36页 |
| 3.3.4 生态建设中的和谐诉求 | 第36-39页 |
|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思想的践行路径 | 第39-45页 |
| 4.1 强化国家层面组织及政策支撑 | 第39-41页 |
| 4.1.1 坚持、完善组织领导 | 第39-40页 |
| 4.1.2 建立、健全政策支撑 | 第40-41页 |
| 4.2 充分发挥社会的积极推动作用 | 第41-43页 |
| 4.2.1 拓宽舆论传播渠道 | 第41-42页 |
| 4.2.2 丰富社会实践活动 | 第42-43页 |
| 4.3 加强个人的和谐价值观教育 | 第43-45页 |
| 4.3.1 注重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 第43-44页 |
| 4.3.2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性作用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 后记 | 第53-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