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一、暂予监外执行检察监督的积极意义 | 第14-16页 |
(一) 有利于确保刑罚功能的实现 | 第14-15页 |
(二) 有利于指引实体法的正确实施 | 第15页 |
(三) 有利于防止监管部门的权力滥用 | 第15-16页 |
二、暂予监外执行实施情况的实证分析 | 第16-23页 |
(一) 暂予监外执行实施的总体情况 | 第17-21页 |
(二) 暂予监外执行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21-23页 |
1. 决定机关的不统一 | 第21页 |
2. 移交回复与考察汇报程序的缺失 | 第21页 |
3. 保外就医疾病鉴定规定的落后 | 第21-22页 |
4. 拒保现象的发生 | 第22页 |
5. 执行期限的不科学 | 第22-23页 |
6. 公安机关监管人力的不足 | 第23页 |
三、强化暂予监外执行检察监督的必要性 | 第23-26页 |
(一) 暂予监外执行的临时性决定了对其监督的必要性 | 第23-24页 |
(二) 暂予监外执行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审查的随机性 | 第24-25页 |
(三) 暂予监外执行对刑罚的影响决定了对其监督的重要性 | 第25页 |
(四) 暂予监外执行决策的行政性决定了检察监督的优越性 | 第25-26页 |
四、暂予监外执行检察监督所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一) 暂予监外执行检察监督立法上的缺陷 | 第26-28页 |
1. 立法规定的薄弱 | 第26页 |
2. 被动的事后审查模式 | 第26-27页 |
3. 监督手段的单一 | 第27页 |
4. 监督人手资源的匮乏 | 第27-28页 |
(二) 暂予监外执行检察监督执行上的缺陷 | 第28-30页 |
1. 监督纠正期限过长 | 第28页 |
2. 检察监督意识薄弱 | 第28页 |
3. 检察监督登记制度粗糙 | 第28-29页 |
4. 联合考察制度的缺失 | 第29页 |
5. 罪犯申诉控告机制的缺失 | 第29页 |
6. 职能机关责任追究机制的疏漏 | 第29-30页 |
五、暂予监外执行检察监督的制度完善 | 第30-37页 |
(一) 暂予监外执行检察监督的立法完善 | 第30-34页 |
1. 统一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机构 | 第30-31页 |
2. 细化检察监督的具体执行措施 | 第31-33页 |
3. 确立检察院调查阅卷权 | 第33页 |
4. 完善检察监督的机构设置 | 第33-34页 |
(二) 暂予监外执行检察监督的执法完善 | 第34-37页 |
1. 强化检察监督意识并完善人员队伍 | 第34页 |
2. 进行联合考察并完善检察登记制度 | 第34-35页 |
3. 确立责任追究机制 | 第35页 |
4. 建立罪犯申诉控告制度 | 第35页 |
5. 动员社会力量监督 | 第35-37页 |
结束语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