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9页 |
一、选题的缘起 | 第10-12页 |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12-15页 |
三、相关文献述评 | 第15-24页 |
四、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5-27页 |
六、论文的创新性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社会保障价值理念的学理阐释 | 第29-49页 |
一、什么是社会保障的价值理念 | 第29-38页 |
(一)什么是社会保障 | 第29-34页 |
(二)什么是社会保障的价值理念 | 第34-38页 |
二、社会保障价值理念的特征与功能 | 第38-42页 |
(一)社会保障价值理念的基本特征 | 第38-40页 |
(二)社会保障价值理念的主要功能 | 第40-42页 |
三、社会保障价值理念建构的原则 | 第42-48页 |
(一)继承性原则 | 第43-44页 |
(二)创新性原则 | 第44-47页 |
(三)发展性原则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我国社会保障的制度困境 | 第49-68页 |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49-55页 |
(一)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49-52页 |
(二)市场经济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进程 | 第52-55页 |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成就与特点 | 第55-58页 |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成就 | 第55-56页 |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 | 第56-58页 |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困境 | 第58-68页 |
(一)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 第58-64页 |
(二)我国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 | 第64-68页 |
第四章 我国社会保障的价值理念反思 | 第68-83页 |
一、我国社会保障的价值理念回顾 | 第68-70页 |
(一)“低效率的平均主义”阶段 | 第68页 |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阶段 | 第68-69页 |
(三)“公平、正义、共享”价值理念阶段 | 第69-70页 |
二、我国社会保障价值理念研究中的倾向 | 第70-76页 |
(一)实证研究的偏盛:重技术轻理念的研究倾向 | 第71-72页 |
(二)“理性经济人”的极端化:重经济学轻伦理学的学科倾向 | 第72-74页 |
(三)核心理念的扭曲:重效率至上轻公平优先的价值倾向 | 第74-75页 |
(四)“经济决定论”的影响:重经济制约轻文化模板的模式倾向 | 第75页 |
(五)“西方中心主义”的滥觞:重移植轻建构的范式倾向 | 第75-76页 |
三、我国社会保障价值理念建构的意义 | 第76-81页 |
(一)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 第77-78页 |
(二)深化社会保障基础理论 | 第78-79页 |
(三)探索社会保障发展规律 | 第79页 |
(四)建构社会保障理论中国话语 | 第79页 |
(五)引领国民社会保障理念共识 | 第79-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社会保障价值理念建构 | 第83-101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 | 第83-84页 |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核心思想述要 | 第84-88页 |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88-92页 |
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社会保障价值理念建构 | 第92-101页 |
第六章 我国社会保障价值理念的嬗变 | 第101-110页 |
一、价值理念地位:由从属到独立 | 第101-102页 |
二、价值理念属性: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 | 第102页 |
三、价值理念建构:由精英掌控到民众互动 | 第102-103页 |
四、价值理念范式:从社会控制到公民权利 | 第103页 |
五、价值理念建构:从自发到自觉 | 第103-104页 |
六、价值理念内涵:由单一向多元 | 第104页 |
七、社会救助理念:由供养到增能 | 第104-105页 |
八、社会保险对象:从排斥到包容 | 第105-106页 |
九、政府执政理念:从管理到治理 | 第106-107页 |
十、社会保障治理:从人治到法治 | 第107-108页 |
十一、价值理念嬗变:从感性到理性 | 第108-110页 |
第七章 中国社会保障价值理念的建构 | 第110-131页 |
一、公平正义的价值维度 | 第110-114页 |
二、民生为大的民本理念 | 第114-118页 |
三、政治为主导的权力架构 | 第118-119页 |
四、百善孝为先的家庭伦理 | 第119-120页 |
五、尚俭不尚奢的消费伦理 | 第120-122页 |
六、中庸之道的哲学思维 | 第122-124页 |
七、存在而非占有的生活方式 | 第124-126页 |
八、和合共生的和谐理念 | 第126-128页 |
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归宿 | 第128-131页 |
结语:中国社会保障的未来展望 | 第131-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3页 |
致谢 | 第143-145页 |
附录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