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氮素污染现状及对水体的危害 | 第11-12页 |
1.2 水体中氮素的去除方法 | 第12-14页 |
1.2.1 物理化学法 | 第12-13页 |
1.2.2 生物脱氮法 | 第13-14页 |
1.2.3 水生植物修复法 | 第14页 |
1.3 生物脱氮技术 | 第14-15页 |
1.3.1 传统理论上的生物脱氮工艺 | 第14页 |
1.3.2 同步硝化反硝化技术 | 第14-15页 |
1.3.3 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技术 | 第15页 |
1.3.4 好氧反硝化脱氮技术 | 第15页 |
1.4 好氧反硝化细菌的研究 | 第15-19页 |
1.4.1 好氧反硝化菌的生长及代谢 | 第15-17页 |
1.4.2 好氧反硝化菌的物理法紫外诱变研究 | 第17页 |
1.4.3 好氧反硝化菌的实际应用研究 | 第17-19页 |
1.5 展望 | 第19页 |
1.6 研究的思路、目的及意义 | 第19-21页 |
2 高效好氧反硝化菌的紫外诱变育种研究 | 第21-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2.1.1 实验菌株与培养基 | 第21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1.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2.2.1 菌株的活化 | 第22页 |
2.2.2 紫外光致死效应测定 | 第22-23页 |
2.2.3 紫外诱变及优势菌株的筛选 | 第23页 |
2.2.4 好氧反硝化脱氮特性测定 | 第23页 |
2.2.5 氮素分析方法 | 第2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3-29页 |
2.3.1 菌株最佳诱变条件的确定 | 第23-24页 |
2.3.2 优势菌株的确定 | 第24-25页 |
2.3.3 菌株好氧反硝化性能测定 | 第25-29页 |
2.3.4 诱变优势菌株H2稳定性实验 | 第29页 |
2.4 小结 | 第29-31页 |
3 高效好氧反硝化菌应用于养殖水体的研究 | 第31-42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3.1.1 实验菌株及实验鱼类 | 第31页 |
3.1.2 好氧反硝化菌液的制备 | 第31页 |
3.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1页 |
3.1.4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1-3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3.2.1 模拟养殖水体的制备 | 第33页 |
3.2.2 测定指标及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3.2.3 水样的采集方法 | 第3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1页 |
3.3.1 好氧反硝化菌H2对养殖水体氨氮的影响研究 | 第34-35页 |
3.3.2 好氧反硝化菌H2对养殖水体亚硝态氮的影响研究 | 第35-37页 |
3.3.3 好氧反硝化菌H2对养殖水体硝态氮的影响研究 | 第37-38页 |
3.3.4 好氧反硝化菌H2对养殖水体COD的影响研究 | 第38-39页 |
3.3.5 好氧反硝化菌H2的投加对水中溶解氧的影响研究 | 第39-40页 |
3.3.6 实验前后各组金鱼及水生植物的增重 | 第40-41页 |
3.4 小结 | 第41-42页 |
4 养殖水体不同氮元素转化规律的探索 | 第42-4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2页 |
4.2 水体氮循环途径的描述 | 第42-43页 |
4.3 分析与讨论 | 第43-47页 |
4.3.1 对照组A氮素浓度变化规律 | 第43-44页 |
4.3.2 实验组B氮素浓度变化规律 | 第44-45页 |
4.3.3 实验组C氮素浓度变化规律 | 第45-46页 |
4.3.4 实验组D氮素浓度变化规律 | 第46页 |
4.3.5 ABCD组不同氮素浓度变化率的比较 | 第46-47页 |
4.4 小结 | 第47-4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5.1 结论 | 第48-49页 |
5.2 展望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附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