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页 |
| 导言 | 第6-9页 |
| 一.选题的目的 | 第6页 |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6页 |
| 三.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6-7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7页 |
| 五.文献综述 | 第7-9页 |
| 第一章 证券行政和解概述 | 第9-18页 |
| 第一节 证券行政和解的概念 | 第9-10页 |
| 第二节 证券行政和解的特征 | 第10-11页 |
| 一.证券行政和解具有行政主导性 | 第10页 |
| 二.证券行政和解中的证监会具有双重身份 | 第10页 |
| 三.证券行政和解将公平和效率相结合 | 第10-11页 |
| 第三节 证券行政和解与刑民上和解的区别 | 第11-13页 |
| 一.证券行政和解与刑事和解的区别 | 第11-12页 |
| 二.证券行政执法和解与民事和解的区别 | 第12-13页 |
| 第四节 证券行政和解的法理分析 | 第13-18页 |
| 一.行政权不得随意处分 | 第13页 |
| 二.契约型行政的发展 | 第13-15页 |
| 三.证券行政和解的必要性分析 | 第15-18页 |
| 第二章 证券行政和解的域外探究和思考 | 第18-22页 |
| 第一节 美国证券行政和解的概况 | 第18-19页 |
| 一. 证券监管和解伴随辩诉交易 | 第18-19页 |
| 二. 相对人需作出一系列实质意义上的承诺 | 第19页 |
| 三. 证券监管和解协议中,相对人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各项指控 | 第19页 |
| 四. 和解金的科学使用 | 第19页 |
| 五. 查审分离 | 第19页 |
| 第二节 英国的证券行政和解制度 | 第19-20页 |
| 第三节 我国台湾地区的证券行政和解制度 | 第20-21页 |
| 第四节 香港的证券行政和解制度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证券行政和解制度的法律设计 | 第22-39页 |
| 第一节 对我国证券行政和解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22-24页 |
| 一.立法路径的选择 | 第22-23页 |
| 二.我国立法路径的选择 | 第23-24页 |
| 第二节 证券行政和解的适用范围 | 第24-25页 |
| 第三节 证券行政执法和解协议的性质和效力 | 第25-29页 |
| 一.和解协议的性质 | 第25-26页 |
| 二.和解协议的效力 | 第26-29页 |
| 第四节 证券行政和解的程序 | 第29-31页 |
| 一.证券行政和解的启动 | 第29页 |
| 二.证券行政和解的协商与决策 | 第29-30页 |
| 三.行政和解协议的强制执行 | 第30页 |
| 四.证券行政和解与行政复议及司法权的衔接 | 第30-31页 |
| 第五节 证券行政和解的机制 | 第31-34页 |
| 一.证券行政和解中的第三人参与 | 第31-32页 |
| 二.证券行政和解中的信息公开 | 第32-33页 |
| 三.证券行政和解中的和解咨询 | 第33页 |
| 四.证券行政和解的监督 | 第33-34页 |
| 第六节 证券行政和解金制度 | 第34-39页 |
| 一. 证券行政和解金确立的考量因素 | 第35-37页 |
| 二. 证券行政和解金的分配和管理 | 第37-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