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碳酸酯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超临界CO2回收及再利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5-33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1.2 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技术第16-20页
        1.2.1 废旧锂离子电池火法回收技术第16-17页
        1.2.2 废旧锂离子电池湿法回收技术第17-19页
        1.2.3 废旧锂离子电池生物回收技术第19页
        1.2.4 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技术存在的问题第19-20页
    1.3 废旧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成分和危害第20-23页
        1.3.1 废旧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成分第20-21页
        1.3.2 废旧电解液成分可能引发的污染和危害第21-23页
    1.4 废旧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回收技术第23-24页
        1.4.1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真空热解回收技术第23-24页
        1.4.2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有机溶剂萃取回收技术第24页
    1.5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超临界CO_2萃取回收技术第24-31页
        1.5.1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第24-28页
        1.5.2 超临界CO_2萃取用夹带剂第28页
        1.5.3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的应用第28-29页
        1.5.4 超临界CO_2回收电解液研究现状第29-31页
        1.5.5 目前存在的问题第31页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1-33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测试方法第33-42页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设备第33-34页
        2.1.1 实验药品第33-34页
        2.1.2 仪器和设备第34页
    2.2 实验过程第34-38页
        2.2.1 超临界CO_2萃取步骤第34-36页
        2.2.2 夹带剂的添加第36-37页
        2.2.3 标准溶液的配制第37页
        2.2.4 分子筛的锂化与活化第37-38页
        2.2.5 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的活化第38页
        2.2.6 电解液的配制第38页
    2.3 电解液性能测试第38-42页
        2.3.1 微量水分测定第38页
        2.3.2 氢氟酸含量测定第38-39页
        2.3.3 离子电导率测试第39页
        2.3.4 锂离子迁移数测定第39页
        2.3.5 电化学稳定窗口测定第39页
        2.3.6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第39-40页
        2.3.7 核磁共振测试第40页
        2.3.8 气相色谱-质谱和气相色谱-氢焰离子化测试第40页
        2.3.9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测试第40-42页
第3章 电解液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及其成分演变研究第42-61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参数对电解液萃取效率影响规律第42-44页
        3.2.1 萃取压力对电解液萃取效率的影响第42-43页
        3.2.2 萃取温度对电解液萃取效率的影响第43-44页
        3.2.3 萃取时间对电解液萃取效率的影响第44页
    3.3 废旧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优化第44-50页
        3.3.1 Box-Behnken设计优化电解液萃取工艺第45-49页
        3.3.2 工艺参数响应曲面模型建立及分析第49-50页
    3.4 电解液成分在超临界CO_2萃取过程中演变机制分析第50-60页
        3.4.1 溶剂在超临界CO_2萃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第51-56页
        3.4.2 锂盐在超临界CO_2萃取过程中的演变机制第56-60页
    3.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4章 电解液成分分析方法建立及超临界CO_2萃取行为第61-80页
    4.1 引言第61页
    4.2 电解液有机溶剂定量分析方法建立第61-65页
        4.2.1 电解液溶剂分析标准曲线绘制第61-64页
        4.2.2 电解液溶剂定量分析的方法学考察第64-65页
    4.3 电解液锂盐(LIPF_6)定量分析方法建立第65-67页
        4.3.1 电解液锂盐(LiPF_6)分析标准曲线绘制第65-67页
        4.3.2 电解液锂盐(LiPF_6)定量分析的方法学考察第67页
    4.4 电解液主要成分在超临界CO_2中萃取行为第67-78页
        4.4.1 工艺参数对电解液主要成分萃取行为影响第68-76页
        4.4.2 电解液主要成分萃取效率变化机制第76-78页
    4.5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5章 夹带剂对超临界CO_2萃取电解液的成分和收率影响第80-95页
    5.1 引言第80页
    5.2 夹带剂种类与添加量对电解液萃取效率的影响规律第80-82页
        5.2.1 低级醇类夹带剂对电解液萃取效率的影响规律第81页
        5.2.2 环状碳酸酯类夹带剂对电解液萃取效率的影响规律第81-82页
    5.3 夹带剂种类对电解液萃取产物成分的影响第82-92页
        5.3.1 低级醇类夹带剂对电解液成分的影响规律第82-88页
        5.3.2 环状碳酸酯类夹带剂对电解液成分的影响规律第88-92页
    5.4 电解液超临界CO_2萃取用夹带剂选择依据的建立第92-94页
    5.5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6章 废旧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回收产物再利用研究第95-122页
    6.1 引言第95页
    6.2 废旧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回收产物纯化第95-101页
        6.2.1 电解液回收产物除水第97-98页
        6.2.2 电解液回收产物除酸第98-101页
    6.3 废旧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回收产物成分补充第101-105页
        6.3.1 电解液回收产物成分鉴定第101-103页
        6.3.2 电解液回收产物成分补充第103-105页
    6.4 再利用电解液物理和化学性能研究第105-110页
        6.4.1 再利用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第105-107页
        6.4.2 再利用电解液的锂离子迁移数第107-108页
        6.4.3 再利用电解液的电化学窗口第108-109页
        6.4.4 再利用电解液的电化学性能第109-110页
    6.5 再利用电解液对LICoO_2电极界面行为的影响第110-121页
        6.5.1 再利用电解液LiCoO_2电池电化学阻抗谱分析第110-117页
        6.5.2 LiCoO_2电极形貌分析第117-118页
        6.5.3 LiCoO_2电极表面成分分析第118-121页
    6.6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结论第122-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36-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个人简历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允许超订的门诊预约调度问题研究
下一篇:我国高铁技术专利预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