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并购的动因理论 | 第12-14页 |
1.2.2 反收购的动因理论 | 第14-15页 |
1.2.3 反收购的策略与效应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与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案例介绍 | 第19-26页 |
2.1 交易方背景介绍 | 第19-21页 |
2.1.1 中国燃气背景介绍 | 第19-20页 |
2.1.2 新奥能源背景介绍 | 第20-21页 |
2.1.3 中国石化背景介绍 | 第21页 |
2.2 事件过程 | 第21-25页 |
2.2.1 发布公告进行收购 | 第21页 |
2.2.2 中国燃气的反击——中国燃气股东增持股票 | 第21-23页 |
2.2.3 北控集团的突然增持 | 第23-25页 |
2.2.4 反垄断审批的延期 | 第25页 |
2.2.5 收购案的终点 | 第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第26-46页 |
3.1 并购的动因分析 | 第26-33页 |
3.1.1 中燃内乱 | 第26-27页 |
3.1.2 新奥的业务整合及市场扩张 | 第27-31页 |
3.1.3 中石化完善产业链 | 第31-33页 |
3.2 反收购的动因分析 | 第33-36页 |
3.2.1 股东财富最大化 | 第33页 |
3.2.2 董事薪酬激励 | 第33-35页 |
3.2.3 创始人情节 | 第35页 |
3.2.4 社会责任 | 第35-36页 |
3.3 中国燃气反收购成功的原因 | 第36-42页 |
3.3.1 联合体的定价问题 | 第36-39页 |
3.3.2 反收购措施的运用 | 第39-40页 |
3.3.3 政府的反垄断审查 | 第40-41页 |
3.3.4 管理层的回归 | 第41-42页 |
3.4 中国燃气经营情况分析 | 第42-45页 |
3.4.1 公司整体经营情况 | 第42-44页 |
3.4.2 中燃增加合作方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案例启示 | 第46-51页 |
4.1 对公司治理情况的启示 | 第46-47页 |
4.2 对目标公司构建反收购策略体系的启示 | 第47-49页 |
4.3 对收购防御价值的启示 | 第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件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