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7页 |
第二节 相关的概念界定 | 第7-9页 |
一、嫁妆 | 第7页 |
二、彩礼 | 第7-8页 |
三、通婚圈 | 第8-9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一、关于嫁妆的梳理研究 | 第9-10页 |
二、嫁妆的变迁研究 | 第10-11页 |
三、国内对仡佬族女性的研究 | 第11-12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一、参与观察法 | 第12页 |
二、个别访问 | 第12-13页 |
三、历史文献法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村落概况 | 第15-33页 |
第一节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及龙潭村的自然条件 | 第15-16页 |
第二节 龙潭村的人文环境 | 第16-21页 |
第三节 龙潭村的旅游发展 | 第21-23页 |
第四节 传统的仡佬族婚俗 | 第23-33页 |
第三章 解放初期至1977年的嫁妆:贫穷汲汲求衣食 | 第33-37页 |
第一节 物质匮乏的婚礼 | 第33-34页 |
第二节 通婚范围的收缩 | 第34-37页 |
第四章 1978年至1999年的嫁妆:莫笑农家腊酒浑 | 第37-47页 |
第一节 再现于婚俗中的嫁妆介绍 | 第37-40页 |
一、嫁妆的内容 | 第37页 |
二、一连锅 | 第37-38页 |
三、三脚 | 第38-39页 |
四、嫁妆的经济来源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彩礼对嫁妆的补充 | 第40-41页 |
一、彩礼的内容 | 第40-41页 |
二、彩礼的准备来源 | 第41页 |
第三节 嫁妆概况 | 第41-43页 |
第四节 申邹通婚圈的固定 | 第43-47页 |
第五章 2000年至今的嫁妆:忽如一夜春风来 | 第47-55页 |
第一节 新时代的嫁妆及来源 | 第47-48页 |
一、嫁妆的内容 | 第47页 |
二、嫁妆的经济来源 | 第47-48页 |
第二节 装香的变化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嫁妆概况 | 第49-52页 |
第四节 通婚范围的新变化 | 第52-55页 |
第六章 女性对嫁妆的管理和使用 | 第55-59页 |
第七章 嫁妆的象征意义及嫁妆功能的变迁 | 第59-63页 |
第一节 嫁妆的象征意义 | 第59-61页 |
一、生育象征——铺层、箱子 | 第59页 |
二、主持家务的象征——一连锅、生产工具 | 第59-60页 |
三、社交象征——桌椅 | 第60-61页 |
第二节 嫁妆功能的变迁 | 第61-63页 |
一、生活指导功能的变迁 | 第61页 |
二、经济资助功能的变迁 | 第61页 |
三、社会交往功能的变迁 | 第61-63页 |
第八章 嫁妆变迁的原因解析 | 第63-71页 |
第一节 宏观层面 | 第63页 |
第二节 中观层面 | 第63-66页 |
一、村寨旅游的开发 | 第63-64页 |
二、家庭条件的变化 | 第64页 |
三、通婚范围的变化 | 第64-66页 |
第三节 微观层面 | 第66-71页 |
一、受教育水平的变化 | 第66-67页 |
二、工作方式的改变 | 第67-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