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9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五)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一、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第19-25页 |
(一) 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 | 第19-20页 |
1、市场化的社会环境的需要 | 第19页 |
2、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 第19-20页 |
(二)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 第20-21页 |
1、改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需要 | 第20-21页 |
2、提高大学生群体教育效果的需要 | 第21页 |
(三) 高校贫困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21-23页 |
1、促进高校贫困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21-22页 |
2、提升高校贫困生主体意识的需要 | 第22页 |
3、实现高校贫困生顺利社会化的需要 | 第22-23页 |
(四) 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23-25页 |
1、激励高校贫困生正确面对人生的需要 | 第23页 |
2、避免高校贫困生边缘化的需要 | 第23-25页 |
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素质调查与分析 | 第25-33页 |
(一) 调查方法 | 第25页 |
1、调查对象 | 第25页 |
2、研究工具 | 第25页 |
3、数据处理 | 第25页 |
(二) 结果与分析 | 第25-33页 |
1、高校贫困生在现实处境中的心态 | 第25-29页 |
2、高校贫困生的政治思想状况 | 第29-31页 |
3、高校贫困生的学习和就业压力 | 第31-33页 |
三、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3-41页 |
(一) 扶贫与扶志的割裂 | 第33-34页 |
1、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度有待加强 | 第33-34页 |
2、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待提高 | 第34页 |
(二)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完善 | 第34-37页 |
1、高校辅导员数量还不完全适应现实需求 | 第34-35页 |
2、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动较大,稳定性还有待增强 | 第35-36页 |
3、高校辅导员的定位还不够明确 | 第36页 |
4、高校辅导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 第36-37页 |
(三) 高校心理咨询体系普遍不适应形势需要 | 第37-38页 |
1、专职心理教师较少且水平良莠不齐 | 第37-38页 |
2、心理教育的内容偏于模式化,方法缺少针对性 | 第38页 |
3、贫困生教育重理论研究,轻实践操作 | 第38页 |
(四)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缺乏综合运用 | 第38-41页 |
1、相关学科缺乏科学整合,基本方法缺乏综合运用 | 第39页 |
2、现代技术性方法的研究和运用十分薄弱 | 第39-41页 |
四、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第41-53页 |
(一) 建设高效稳定的专职辅导员队伍 | 第41-43页 |
1、健全制度,切实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领导和管理 | 第41-42页 |
2、畅通出口,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 第42-43页 |
(二) 推进健全贫困生人格的心理健康教育 | 第43-45页 |
1、建立心理预警和倾诉机制 | 第43-44页 |
2、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 第44页 |
3、重视挫折教育 | 第44-45页 |
(三) 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教育 | 第45-48页 |
1、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 第45页 |
2、帮助贫困生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 | 第45-46页 |
3、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 第46-47页 |
4、帮助贫困生树立感恩观念 | 第47-48页 |
(四) 创新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第48-50页 |
1、实践锻炼法 | 第48页 |
2、自我教育法 | 第48-49页 |
3、定量化管理方法 | 第49页 |
4、网络管理方法 | 第49-50页 |
(五) 推行高校贫困生能力资助 | 第50-53页 |
1、增强贫困生个人进入社会的竞争力 | 第50-51页 |
2、增强贫困生合作与竞争能力 | 第51-52页 |
3、增强贫困生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57-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