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1 白灵菇概述 | 第11-12页 |
1.1.1 分类学地位 | 第11页 |
1.1.2 形态特征 | 第11页 |
1.1.3 营养及药用价值 | 第11-12页 |
1.2 配方研究进展 | 第12页 |
1.3 光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 第12-15页 |
1.3.1 光照强度效应研究 | 第12-13页 |
1.3.2 光照时间效应研究 | 第13页 |
1.3.3 光色效应及机制研究 | 第13-15页 |
1.3.4 光照的其它作用 | 第15页 |
1.4 结实基因研究 | 第15页 |
1.5 植物上光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5.1 植物上光质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5.2 植物光受体基因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6 白灵菇栽培管理 | 第16-17页 |
1.6.1 生理成熟期 | 第16页 |
1.6.2 低温刺激 | 第16-17页 |
1.6.3 CO2控制 | 第17页 |
1.7 保藏 | 第17-18页 |
1.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白灵菇的营养生理研究 | 第19-29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19-20页 |
2.1.1 材料 | 第19页 |
2.1.2 方法 | 第19-2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7页 |
2.2.1 不同碳源对白灵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0-21页 |
2.2.2 不同氮源对白灵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1页 |
2.2.3 不同无机盐对白灵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1-25页 |
2.2.4 维生素对白灵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5-2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白灵菇生长发育的光效应研究 | 第29-39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29-30页 |
3.1.1 材料 | 第29页 |
3.1.2 方法 | 第29-3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3.2.1 光色对白灵菇的影响 | 第30-32页 |
3.2.2 光照时间对白灵菇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3 光照强度对白灵菇的影响 | 第33-36页 |
3.3.结论与讨论 | 第36-39页 |
第四章 白灵菇栽培配方优化 | 第39-48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39-40页 |
4.1.1 菌种 | 第39页 |
4.1.2 方法 | 第39-4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4.2.1 配方试验实施方案及产量 | 第40-41页 |
4.2.2 白灵菇产量的模型分析 | 第41页 |
4.2.3 单因素对白灵菇产量的影响 | 第41-43页 |
4.2.4 交互效应对白灵菇产量的影响 | 第43-45页 |
4.2.5 白灵菇产量的模型优化 | 第45页 |
4.2.6 不同栽培配方对其他指标的影响 | 第45-47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47-48页 |
第五章 菌丝体培养时间及低温刺激对白灵菇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8-55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48-49页 |
5.1.1 材料 | 第48页 |
5.1.2 方法 | 第48-49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5.2.1 低温刺激方式对白灵菇的影响 | 第49页 |
5.2.2 不同低温刺激方式对白灵菇产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5.2.3 不同生理成熟天数对原基形成时间的影响 | 第50页 |
5.2.4 不同生理成熟天数对白灵菇产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5.2.5 不同生理成熟天数对白灵菇菇盖直径的影响 | 第51-52页 |
5.2.6 不同生理成熟天数对白灵菇菇体长度的影响 | 第52页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52-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