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心理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7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2-15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5-17页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7-19页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2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8-19页
第二章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心理的理论概述第19-27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9-23页
        2.1.1 思想政治理论课第19页
        2.1.2 认知心理第19页
        2.1.3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心理第19-23页
    2.2 认知的内化、外化及二者的统一第23-27页
第三章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心理的现状及表现第27-33页
    3.1 积极认知心理的表现第27-29页
        3.1.1 认知能力较强,批判性接受第27-28页
        3.1.2 心理控制能力较强,积极配合教学第28-29页
    3.2 消极认知心理的表现第29-33页
        3.2.1 实用心态较强,功利性选择接受第29-30页
        3.2.2 受情感影响,从教师的角度选择接受第30-31页
        3.2.3 认知存在偏差,制约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确理解第31-33页
第四章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消极认知心理产生的原因第33-39页
    4.1 教学方面的原因分析第33-34页
        4.1.1 教学内容比较理论化,缺乏实用性第33-34页
        4.1.2 教学方法相对单调,考核不合理第34页
    4.2 教师方面的原因分析第34-36页
        4.2.1 教师缺乏人格魅力第34-35页
        4.2.2 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第35-36页
    4.3 学生方面的原因分析第36-37页
        4.3.1 学生自身认知水平有限第36页
        4.3.2 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第36-37页
    4.4 教育环境的原因分析第37-39页
        4.4.1 校园环境的影响第37页
        4.4.2 网络环境的影响第37-39页
第五章 调适认知心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第39-51页
    5.1 创新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心理的实效性第39-41页
        5.1.1 增加心理辅导教学内容,消除认知心理障碍第39-40页
        5.1.2 强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解答认知心理的需要和疑惑第40-41页
    5.2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心理的吸引力第41-43页
        5.2.1 运用交互教学模式,增加师生间的心理互动第41页
        5.2.2 利用实践教学法,提高大学生的认知兴趣第41-42页
        5.2.3 创新多元化教学方式,增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吸收效果第42-43页
    5.3 密切师生关系,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心理的影响力第43-45页
        5.3.1 提升教师专业理论素养,提高课堂吸引力第43-44页
        5.3.2 注重教师的自身修养,提升其人格魅力第44-45页
        5.3.3 增加情感投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第45页
    5.4 把握心理调适,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心理的科学性第45-47页
        5.4.1 正确把握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开阔其认知视野第45-46页
        5.4.2 调动大学生的认知心理,提高其认知水平第46-47页
        5.4.3 树立大学生参与互动意识,纠正其认知偏差第47页
    5.5 优化教育环境,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心理的感染力第47-51页
        5.5.1 优化校园环境,提升大学生对校园教育氛围的心理认知程度第47-48页
        5.5.2 充分利用网络载体,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手段第48-51页
结语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附录第57-59页
致谢第59-6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研究
下一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主体间动态交互研究--基于人的发展理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