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3页 |
1.1 水稻土微生物介导的碳氮转化 | 第15-24页 |
1.1.1 水稻土中微生物介导的碳转化 | 第15-21页 |
1.1.2 水稻土中微生物介导的氮转化 | 第21-23页 |
1.1.3 微生物碳氮转化间的关系及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2 ~(13)CO_2标记技术在植物-土壤根际研究中的应用 | 第24-29页 |
1.2.1 脉冲标记 | 第24-25页 |
1.2.2 连续标记 | 第25-26页 |
1.2.3 自然同位素标记 | 第26-27页 |
1.2.4 关于同位素标记的计算 | 第27-29页 |
1.3 与同位素标记相结合的分子检测技术 | 第29-36页 |
1.3.1 同位素标记结合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 | 第29-35页 |
1.3.2 同位素标记结合核酸分子技术 | 第35页 |
1.3.3 GDGT-SIP标记技术 | 第35-36页 |
1.4 MicroResp~(TM)技术 | 第36-40页 |
1.4.1 MicroResp~(TM)的实验方法 | 第37页 |
1.4.2 MicroResp~(TM)实验的改良 | 第37-38页 |
1.4.3 MicroResp~(TM)与Biolog和SIR(土壤诱导呼吸)的比较 | 第38-39页 |
1.4.4 MicroResp~(TM)的应用 | 第39-40页 |
1.5 研究的背景、目标和内容 | 第40-43页 |
1.5.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40-4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42-43页 |
第二章 储藏条件对控水和淹水水稻土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43-58页 |
2.1 引言 | 第43-4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7页 |
2.2.1 样品来源 | 第44页 |
2.2.2 实验设计 | 第44页 |
2.2.3 硝化势的测定 | 第44-45页 |
2.2.4 总PLFA测定 | 第45页 |
2.2.5 MicroResp~(TM)分析 | 第45-46页 |
2.2.6 Illumina分析 | 第46页 |
2.2.7 数据分析 | 第46-4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2.3.1 储藏条件对NH_4~+、NO_3~-浓度和硝化势的影响 | 第47-48页 |
2.3.2 储存条件对微生物量、基础呼吸和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影响 | 第48-50页 |
2.3.3 储藏条件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50-53页 |
2.4 讨论 | 第53-56页 |
2.4.1 保存对NH_4~+、NO_3~-浓度和硝化势的影响 | 第53-54页 |
2.4.2 保存对微生物量、基础呼吸和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2.4.3 对Illumina测序结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2.5 结论 | 第56-58页 |
第三章 秸秆和黑炭对水稻土壤碳氮转化及微生物代谢的影响 | 第58-70页 |
3.1 引言 | 第58-5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3.2.1 实验样品样品 | 第59页 |
3.2.2 实验设计 | 第59-60页 |
3.2.3 土壤性质的测定 | 第60页 |
3.2.4 数据分析 | 第60-6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1-67页 |
3.3.1 秸秆和黑炭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第61页 |
3.3.2 秸秆和黑炭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 第61-62页 |
3.3.3 秸秆和黑炭对土壤全氮和铵态氮的影响 | 第62页 |
3.3.4 稻秆和黑炭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3.3.5 添加秸秆和黑炭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63-64页 |
3.3.6 添加秸秆和黑炭对土壤微生物功能结构的影响 | 第64-67页 |
3.4 讨论 | 第67-69页 |
3.4.1 秸秆和黑炭对水稻土pH、碳氮转化及产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3.4.2 秸秆和黑炭对土壤微生物量、净碳矿化速率及微生物代谢的影响 | 第68-69页 |
3.5 结论 | 第69-70页 |
第四章 pH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壤中微生物对尿素-C的同化 | 第70-82页 |
4.1 前言 | 第70-7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1-73页 |
4.2.1 土壤样品 | 第71页 |
4.2.2 土壤培养 | 第71-72页 |
4.2.3 PLFA提取和分析 | 第72-73页 |
4.2.4 数据分析 | 第7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73-78页 |
4.3.1 土壤δ~(13)C和尿素的持留 | 第73页 |
4.3.2 尿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73-74页 |
4.3.3 PLFA对~(13)C的吸收(PLFA-SIP) | 第74-78页 |
4.4 讨论 | 第78-81页 |
4.4.1 土壤δ~(13)C和尿素的持留 | 第78页 |
4.4.2 四种土壤的PLFA剖面 | 第78-79页 |
4.4.3 PLFA对~(13)C的吸收(PLFA-SIP) | 第79-81页 |
4.5 结论 | 第81-82页 |
第五章 pH和有机质含量影响水稻土微生物对CO_2的好氧同化 | 第82-93页 |
5.1 前言 | 第82-83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83-84页 |
5.2.1 土壤样品 | 第83页 |
5.2.2 土壤培养和取样 | 第83-84页 |
5.2.3 样品分析 | 第84页 |
5.2.4 数据分析 | 第84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84-90页 |
5.3.1 空气和土壤中~(13)C含量的变化 | 第84-86页 |
5.3.2 土壤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 | 第86页 |
5.3.3 六种水稻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86-87页 |
5.3.4 六种水稻土微生物对CO_2的利用 | 第87-90页 |
5.4 讨论 | 第90-92页 |
5.4.1 土壤的固碳量 | 第90-91页 |
5.4.2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 第91-92页 |
5.5 结论 | 第92-93页 |
第六章 氮肥施用对水稻微生物利用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 第93-107页 |
6.1 前言 | 第93-94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94-95页 |
6.2.1 供试土壤 | 第94页 |
6.2.2 实验处理 | 第94页 |
6.2.3 ~(13)CO_2连续标记 | 第94-95页 |
6.2.4 PLFA的提取与测定 | 第95页 |
6.2.5 数据分析 | 第95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95-102页 |
6.3.1 氮肥施用对作物生长及土壤、植物各组分δ~(13)C的影响 | 第95-97页 |
6.3.2 施用氮肥对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 第97-98页 |
6.3.3 氮肥施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98-100页 |
6.3.4 土壤微生物对根系分泌物的利用 | 第100-102页 |
6.4 讨论 | 第102-106页 |
6.4.1 氮肥对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6.4.2 氮肥施用对水稻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6.4.3 氮肥施用对水稻根系微生物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6.5 结论 | 第106-107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107-11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07-108页 |
7.1.1 保存条件对淹育和非淹育水稻土微生物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107页 |
7.1.2 秸秆和黑炭对水稻种植微生物功能结构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7.1.3 不同pH农业土壤中微生物对尿素-C的同化 | 第108页 |
7.1.4 不同水稻土微生物对无机碳的吸收 | 第108页 |
7.1.5 不同施N水平对微生物利用水稻根际碳的影响 | 第108页 |
7.2 创新点 | 第108-109页 |
7.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9页 |
参与文章发表情况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