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等学校师德建设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1 理论分析框架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程序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程序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2章 高校师德建设的概念界定及理论渊源 | 第20-30页 |
2.1 相关概念解释 | 第20-23页 |
2.1.1 道德的涵义 | 第20页 |
2.1.2 师德的涵义 | 第20-21页 |
2.1.3 大学教师的特点 | 第21-22页 |
2.1.4 师德规范的涵义 | 第22页 |
2.1.5 师德自律的涵义 | 第22页 |
2.1.6 师德他律的涵义 | 第22-23页 |
2.2 师德建设的理论渊源 | 第23-29页 |
2.2.1 师德他律的理论渊源 | 第23-24页 |
2.2.2 师德自律的理论渊源 | 第24-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高校师德状况调查与问题描述 | 第30-45页 |
3.1 高校师德的调查 | 第30-31页 |
3.1.1 调查的对象与目的 | 第30页 |
3.1.2 问卷设计 | 第30页 |
3.1.3 统计方法 | 第30-31页 |
3.2 高校师德的问题 | 第31-44页 |
3.2.1 教育教学行为失范 | 第32-35页 |
3.2.2 学术道德失范 | 第35-41页 |
3.2.3 为人处事行为失范 | 第41-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高校师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 第45-56页 |
4.1 高校师德失范的客观原因 | 第45-51页 |
4.1.1 教学与科研失衡 | 第45-47页 |
4.1.2 高校现行的教师管理体制单一化 | 第47-48页 |
4.1.3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 第48-51页 |
4.2 高校师德失范的主观原因 | 第51-55页 |
4.2.1 少数教师自我职业要求降低,责任感松弛 | 第51-52页 |
4.2.2 个人心态浮躁,行为讲求实用化 | 第52-53页 |
4.2.3 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的消极影响 | 第53-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建议 | 第56-70页 |
5.1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选择:师德自律 | 第56-64页 |
5.1.1 实现师德规范内化 | 第57-61页 |
5.1.2 大力增强教师职业责任感 | 第61-62页 |
5.1.3 逐步形成教师良心 | 第62-64页 |
5.2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选择:师德他律 | 第64-69页 |
5.2.1 改变教师管理模式 | 第64-65页 |
5.2.2 充实教师考核指标 | 第65页 |
5.2.3 优化师德制度设计 | 第65-66页 |
5.2.4 灵活运用奖惩手段 | 第66-67页 |
5.2.5 完善师德监督体系 | 第67-68页 |
5.2.6 加强师德教育与营设师德氛围 | 第68-6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 | 第75-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