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相关概念定义 | 第15-16页 |
1.3.1 罪犯管理 | 第15-16页 |
1.3.2 老病残罪犯的定义及范围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6-17页 |
1.4.2 实证研究法 | 第17页 |
1.4.3 比较研究法 | 第17页 |
1.4.4 访谈法 | 第1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广东省S监狱老病残罪犯管理现状 | 第18-28页 |
2.1 广东省S监狱简况 | 第18页 |
2.2 广东省S监狱老病残分监区在押老病残罪犯特点 | 第18-22页 |
2.2.1 心理特点 | 第18页 |
2.2.2 身体素质特点 | 第18-19页 |
2.2.3 刑期特点及犯罪类型 | 第19-20页 |
2.2.4 文化水平 | 第20-21页 |
2.2.5 老病残犯人亲情匮乏 | 第21页 |
2.2.6 老病残罪犯多为社会弱势群体 | 第21-22页 |
2.3 罪犯改造手段和管理现状 | 第22-27页 |
2.3.1 狱政管理 | 第22-24页 |
2.3.2 教育改造 | 第24-26页 |
2.3.3 劳动改造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广东省S监狱老病残罪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8-37页 |
3.1 广东省S监狱老病残罪犯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8-34页 |
3.1.1 狱政管理手段效果不理想 | 第28-29页 |
3.1.2 罪犯分类过于简单 | 第29-30页 |
3.1.3 社会化程度低 | 第30-31页 |
3.1.4 监管安全风险高 | 第31页 |
3.1.5 罪犯医疗需求矛盾突出 | 第31-32页 |
3.1.6 老病残监舍设施配套落后 | 第32-33页 |
3.1.7 刑罚执行成本高,矫正效率低 | 第33-34页 |
3.2 广东省S监狱老病残罪犯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36页 |
3.2.1 监狱职能定位尚不够明确 | 第34页 |
3.2.2 罪犯奖惩考核制度落后 | 第34页 |
3.2.3 暂予监外执行渠道不畅 | 第34-35页 |
3.2.4 罪犯管理队伍建设受限 | 第35-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发达国家罪犯管理方法和经验借鉴 | 第37-44页 |
4.1 日本老病残罪犯的管理 | 第37-39页 |
4.1.1 刑事司法制度简况 | 第37页 |
4.1.2 老病残罪犯管理的主要做法 | 第37-39页 |
4.2 英国老病残罪犯的管理 | 第39-41页 |
4.3 美国老病残罪犯的管理 | 第41-42页 |
4.4 英美日三国老病残罪犯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42-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老病残罪犯管理的改革设想 | 第44-53页 |
5.1 完善监狱对老病残罪犯的管理 | 第44-46页 |
5.1.1 加强老病残罪犯教育改造和心理矫治 | 第44-45页 |
5.1.2 完善老病残罪犯管理制度建设 | 第45-46页 |
5.1.3 加强老病残罪犯狱政设施建设 | 第46页 |
5.2 推进罪犯分类分处工作 | 第46-47页 |
5.2.1 罪犯分类的考量 | 第46-47页 |
5.2.2 罪犯分类制度构建的设想 | 第47页 |
5.3 建设老病残罪犯监狱 | 第47-48页 |
5.4 提高非监禁刑适用率 | 第48-49页 |
5.4.1 强化非监禁刑惩罚性功能 | 第48页 |
5.4.2 丰富社区矫正刑种和内涵 | 第48-49页 |
5.4.3 完善假释审查机制 | 第49页 |
5.5 提高监狱行刑社会化程度 | 第49-51页 |
5.5.1 建立监狱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机制 | 第49-50页 |
5.5.2 创新社会力量参与罪犯矫正的方式 | 第50页 |
5.5.3 大力推进狱务公开和阳光监狱形象公关 | 第50-51页 |
5.6 将服刑罪犯纳入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范畴 | 第51页 |
5.7 加强罪犯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 | 第51-52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1 | 第56-60页 |
附录 2 | 第60-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件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