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4页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2-19页 |
1.2.3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9-2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2章 技术风险放大的理论框架 | 第24-34页 |
2.1 风险以及风险在SARF中的逻辑地位 | 第24-29页 |
2.1.1 风险与风险的本体论 | 第24-26页 |
2.1.3 风险的认知论——等级制的认知 | 第26-27页 |
2.1.4 政策——本体论和认知论的桥梁 | 第27页 |
2.1.5 技术风险的内涵和特点 | 第27-29页 |
2.2 技术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概述 | 第29-34页 |
2.2.1 技术风险放大框架的理论工具——分层理论 | 第29-30页 |
2.2.2 分层方法的优势与局限 | 第30-31页 |
2.2.3 技术风险放大的三种情况 | 第31页 |
2.2.4 技术风险的社会放大范式 | 第31-34页 |
第3章 技术风险信号的构建 | 第34-49页 |
3.1 技术风险信号的社会性构建 | 第34-41页 |
3.1.1 体制失灵与风险放大 | 第34-36页 |
3.1.2 共享意义的构建与信号放大 | 第36-41页 |
3.2 技术风险信号的公众构建 | 第41-45页 |
3.2.1 信任 | 第42-43页 |
3.2.2 自我保护行为与技术风险交换 | 第43页 |
3.2.3 认知思维与技术风险放大 | 第43-45页 |
3.3 技术风险信号的媒介建构 | 第45-49页 |
3.3.1 媒介的信号选择 | 第45-46页 |
3.3.2 媒介的信号表述——责难与风险信号 | 第46-49页 |
第4章 技术风险放大后的社会效应 | 第49-53页 |
4.1 政策行为 | 第49-50页 |
4.1.1 技术问题的认知局限与政策失当 | 第49-50页 |
4.1.2 政治分析与政策行为 | 第50页 |
4.2 技术的污名化 | 第50-53页 |
第5章 技术风险放大案例分析:《追查转基因大米》所引发的转基因技术风险放大事件 | 第53-66页 |
5.1 分析方法 | 第53-54页 |
5.2 新闻事件梳理 | 第54-56页 |
5.3 《追查转基因大米》纪录片的技术风险信号构建——媒介的技术风险信号放大 | 第56-59页 |
5.3.1 研究思路 | 第56页 |
5.3.2 《追查转基因大米》的事实呈现 | 第56-57页 |
5.3.3 《追查转基因大米》中对事实的内涵界定和虚构 | 第57-59页 |
5.4 转基因技术风险的社会信号放大 | 第59-61页 |
5.4.1《追查转基因大米》事件的风险界定——风险是什么 | 第59-60页 |
5.4.2 共享意义的多元化风险事件构建 | 第60-61页 |
5.5 技术风险放大的社会结构 | 第61-64页 |
5.5.1 信息来源的声望 | 第61页 |
5.5.2 节目体制与角色制约 | 第61-62页 |
5.5.3 社会放大的信号机制 | 第62-64页 |
5.6 涟漪效应 | 第64-66页 |
5.6.1 社会舆论的混乱——谣言 | 第64页 |
5.6.2 对管理机构负面印象的加剧 | 第64页 |
5.6.3 转基因产业发展受阻 | 第64-65页 |
5.6.4 促成了相关立法呼吁活动 | 第65-66页 |
第6章 技术风险放大效应的社会应对 | 第66-74页 |
6.1 技术风险的问题管理与政策意义 | 第66-68页 |
6.1.1 风险管理与风险问题管理 | 第66-67页 |
6.1.2 风险问题管理能力 | 第67-68页 |
6.2 公众参与的科学模式探讨 | 第68-70页 |
6.2.1 共识会议 | 第68-69页 |
6.2.2 共识会议的缺陷性 | 第69-70页 |
6.3 公众参与的技术风险社会放大,弱化案例分析 | 第70-72页 |
6.3.1 固体废料管理案例 | 第70-71页 |
6.3.2 噪音管理案例 | 第71-72页 |
6.4 面对未来的技术风险事件:辩证对待公众参与模式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