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 1.1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0-15页 |
| 1.2.1 相关概念 | 第10-11页 |
| 1.2.2 研究对象选择 | 第11-12页 |
| 1.2.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2-15页 |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 1.4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 1.4.1 有关城市非正规性的国外研究 | 第15-17页 |
| 1.4.2 有关城市非正规性的国内研究 | 第17-19页 |
| 1.4.3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 第19页 |
| 1.5 研究方法、特色与框架 | 第19-23页 |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1.5.2 研究特色 | 第20-21页 |
| 1.5.3 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四牌楼街区的正规建设与非正规性生长 | 第23-33页 |
| 2.1 四牌楼街区的正规建设 | 第23-28页 |
| 2.1.1 明朝应天府城规划——四牌楼街区空间格局初具雏形 | 第23-24页 |
| 2.1.2 《首都计划》——四牌楼街区道路网体系不断丰富 | 第24-25页 |
| 2.1.3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四牌楼街区空间格局基本定型 | 第25-28页 |
| 2.2 四牌楼街区的非正规性生长 | 第28-32页 |
| 2.2.1 形成以进香河菜市场为代表的市集 | 第28-29页 |
| 2.2.2 形成以蓁巷、老虎桥为代表的街巷 | 第29-30页 |
| 2.2.3 形成以老小区改建、转卖、出租为代表的居住形式 | 第30-32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四牌楼街区的非正规性空间载体研究 | 第33-55页 |
| 3.1 空间载体的类型与分布 | 第33-38页 |
| 3.1.1 空间载体的类型划分 | 第33-34页 |
| 3.1.2 空间载体在街区中的分布 | 第34-38页 |
| 3.2 空间载体的特征 | 第38-45页 |
| 3.2.1 空间使用的智慧——生长从院子和阳台开始 | 第38-41页 |
| 3.2.2 功能属性的转变——在居住片区,住宅变为商铺;在市集片区,商铺变为住宅 | 第41-43页 |
| 3.2.3 监管之下的常态——游离于工商、城管和社区之外的“底层世界” | 第43-45页 |
| 3.3 组织规则与隐形逻辑 | 第45-50页 |
| 3.3.1 明晰的产权边界 | 第45-46页 |
| 3.3.2 空间模数下的变化 | 第46-48页 |
| 3.3.3 满足生存的底线 | 第48-50页 |
| 3.4 与正规性空间的比较 | 第50-54页 |
| 3.4.1 更利于塑造宜人的空间尺度 | 第50-51页 |
| 3.4.2 体现城市的多样性,触发城市活力 | 第51-52页 |
| 3.4.3 难以管理,容易成为混乱无序、滋生犯罪的消极空间 | 第52-54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四章 非正规性视角下四牌楼街区的更新策略 | 第55-71页 |
| 4.1 四牌楼街区更新的可能性探讨 | 第55-59页 |
| 4.1.1 政府与开发商主导的更新 | 第55-56页 |
| 4.1.2 社区主导的更新 | 第56-57页 |
| 4.1.3 产权拥有者历时性的自主更新 | 第57-59页 |
| 4.2 非正规性视角下四牌楼街区的更新策略 | 第59-69页 |
| 4.2.1 社区统筹街区更新 | 第59-61页 |
| 4.2.2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 第61-62页 |
| 4.2.3 公众参与行动手册 | 第62-69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71-75页 |
| 5.1 对我国存量规划的启示 | 第71-73页 |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附录Ⅰ | 第79-93页 |
| 附录Ⅱ | 第93-105页 |
| 附录Ⅲ | 第105-109页 |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