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快速城市化带来城市设计的蓬勃发展 | 第11页 |
1.1.2 国内城市设计研究百花齐放,但缺乏整合梳理 | 第11页 |
1.1.3 城市设计仍处于非法定地位,定位需进一步明确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3 研究综述小结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6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6页 |
1.3.3 社会意义 | 第16页 |
1.4 相关概念与对象 | 第16-17页 |
1.4.1 城市设计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时间与地域界定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1 文献分析法 | 第17页 |
1.5.2 实地踏勘法 | 第17页 |
1.5.3 定性与定量结合法 | 第17页 |
6. 研究可能创新点 | 第17-18页 |
6.1 填补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发展历程研究的空白 | 第17页 |
6.2 系统回顾梳理中国城市设计发展的成果 | 第17-18页 |
7.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国际范围内的城市设计发展梗概 | 第19-24页 |
2.1 古代城市设计发展 | 第19-21页 |
2.1.1 古代欧洲 | 第19-20页 |
2.1.2 古代中国 | 第20-21页 |
2.2 近代城市设计发展 | 第21-22页 |
2.2.1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1900-1945) | 第21页 |
2.2.2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5-1956) | 第21-22页 |
2.3 现代城市设计发展 | 第22-24页 |
2.3.1 现代城市设计兴起(1956-1980) | 第22-23页 |
2.3.2 现代城市设计繁荣(1980至今)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发展历程回顾 | 第24-37页 |
3.1 中国现代城设计发展历程分期 | 第24-27页 |
3.1.1 相关研究综述 | 第24页 |
3.1.2 本次研究分期 | 第24-27页 |
3.2 探索期(1980-1990) | 第27-29页 |
3.2.1 研究起步 | 第27页 |
3.2.2 理论引入 | 第27-28页 |
3.2.3 本土探索 | 第28-29页 |
3.3 发展期(1991-1997) | 第29-31页 |
3.3.1 政府推动 | 第29页 |
3.3.2 理论建树 | 第29页 |
3.3.3 实践涌现 | 第29-31页 |
3.4 繁荣期(1998-2007) | 第31-33页 |
3.4.1 理论繁荣 | 第31-32页 |
3.4.2 实践整理 | 第32页 |
3.4.3 竞赛热潮 | 第32-33页 |
3.4.4 多向推进 | 第33页 |
3.5 转型期(2008-2015) | 第33-36页 |
3.5.1 灾后重建 | 第34页 |
3.5.2 实践拓展 | 第34-35页 |
3.5.3 理念探新 | 第35页 |
3.5.4 全面推动 | 第35-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理论方法 | 第37-54页 |
4.1 理论研究概况 | 第37-39页 |
4.2 空间与特色理论 | 第39-43页 |
4.2.1 城市特色相关理论 | 第40-41页 |
4.2.2 传统人居环境理论 | 第41-43页 |
4.2.3 旧城有机更新理论 | 第43页 |
4.3 城市设计运作理论 | 第43-47页 |
4.3.1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衔接理论 | 第44-45页 |
4.3.2 城市设计专项体系构建理论 | 第45页 |
4.3.3 城市设计实施理论 | 第45-47页 |
4.4 城市设计相关技术理论 | 第47-52页 |
4.4.1 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设计方法 | 第47-49页 |
4.4.2 绿色城市设计理论 | 第49-51页 |
4.4.3 大尺度城市设计理论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实践探索 | 第54-75页 |
5.1 实践发展概况 | 第54-55页 |
5.1.1 实践类型发展 | 第54页 |
5.1.2 实践地位提升 | 第54-55页 |
5.2 街道与广场 | 第55-60页 |
5.2.1 发展概况 | 第55-57页 |
5.2.2 设计特征 | 第57-59页 |
5.2.3 典型案例 | 第59-60页 |
5.3 旧城更新 | 第60-63页 |
5.3.1 发展概况 | 第60-61页 |
5.3.2 设计特征 | 第61-62页 |
5.3.3 典型案例 | 第62-63页 |
5.4 中心区 | 第63-67页 |
5.4.1 发展概况 | 第63-64页 |
5.4.2 设计特征 | 第64-66页 |
5.4.3 典型案例 | 第66-67页 |
5.5 滨水区 | 第67-70页 |
5.5.1 发展概况 | 第67-68页 |
5.5.2 设计特征 | 第68-70页 |
5.5.3 典型案例 | 第70页 |
5.6 总体城市设计 | 第70-74页 |
5.6.1 发展概况 | 第70-71页 |
5.6.2 设计特征 | 第71-73页 |
5.6.3 典型案例 | 第73-7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人物团体 | 第75-88页 |
6.1 城市设计早期学者 | 第75-80页 |
6.1.1 吴良镛 | 第75-76页 |
6.1.2 齐康 | 第76-78页 |
6.1.3 陈占祥 | 第78页 |
6.1.4 朱自煊 | 第78-79页 |
6.1.5 黄富厢 | 第79-80页 |
6.2 城市设计中期代表 | 第80-85页 |
6.2.1 卢济威 | 第80-81页 |
6.2.2 郭恩章 | 第81-82页 |
6.2.3 王建国 | 第82-84页 |
6.2.4 朱子瑜 | 第84-85页 |
6.4 城市设计学术群体 | 第85-87页 |
6.4.1 行业学会 | 第85-86页 |
6.4.2 设计机构 | 第86-8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七章. 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组织运作 | 第88-102页 |
7.1 城市设计的规章条例 | 第88-91页 |
7.1.1 城市规划法规 | 第88-90页 |
7.1.2 相关条例 | 第90-91页 |
7.2 城市设计的管理实施 | 第91-95页 |
7.2.1 组织管理 | 第91-93页 |
7.2.2 编制实施 | 第93-95页 |
7.3 城市设计的教学体系 | 第95-101页 |
7.3.0 学科发展 | 第95-96页 |
7.3.1 课程设置 | 第96-98页 |
7.3.2 学科交流 | 第98-101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八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设计发展 | 第102-110页 |
8.1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 | 第102-104页 |
8.1.1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与背景 | 第102-103页 |
8.1.2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要求 | 第103-104页 |
8.2 中国城市设计发展展望 | 第104-108页 |
8.2.1 人文化 | 第104-105页 |
8.2.2 生态化 | 第105-106页 |
8.2.3 精细化 | 第106-107页 |
8.2.4 数字化 | 第107-108页 |
8.3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结论 | 第110-112页 |
总结 | 第110-111页 |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4页 |
附录1. 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大事记 | 第114-121页 |
附录2. 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相关论著统计 | 第121-126页 |
附录3. 历年来城市设计获奖项目统计 | 第126-128页 |
附录4.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名单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