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课题来源及项目名称 | 第16页 |
1.2 大型水下造粒系统的简要介绍 | 第16-18页 |
1.3 大型水下造粒模板的异常工况及故障研究 | 第18-28页 |
1.3.1 模板造粒过程中易发生的异常工况及故障 | 第18-23页 |
1.3.2 模板造粒过程中易发生异常工况及故障的机理研究 | 第23-25页 |
1.3.3 针对模板造粒过程中异常工况和故障的解决方案 | 第25-28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模孔堵塞现象中熔体凝固层的形成演化过程 | 第30-60页 |
2.1 聚合物熔体相迁移理论 | 第30-33页 |
2.2 聚合物熔体相迁移计算模型 | 第33-35页 |
2.2.1 物理模型 | 第33-34页 |
2.2.2 边界条件和物性参数 | 第34-35页 |
2.3 单一模孔内凝固层的形成过程分析 | 第35-39页 |
2.4 影响凝固层的厚度和长度因素分析 | 第39-47页 |
2.4.1 结构参数对凝固层的影响 | 第39-43页 |
2.4.2 工况参数对凝固层的影响 | 第43-47页 |
2.5 影响单一模孔凝固层形成诸参数的综合分析 | 第47-51页 |
2.5.1 评价方法 | 第48-49页 |
2.5.2 针对凝固层横截面积的参数优化 | 第49-51页 |
2.6 单一模孔极限条件凝固层扩张至堵塞过程模拟及改进技术 | 第51-53页 |
2.6.1 单一模孔极限条件下凝固层扩张至堵塞过程模拟 | 第51-53页 |
2.6.2 单一模孔堵塞故障解决技术 | 第53页 |
2.7 模板整体凝固层的综合分析 | 第53-58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三章 模板造粒质量缺陷的原因及形成机理 | 第60-76页 |
3.1 模板造粒表面质量缺陷分析计算模型 | 第60-64页 |
3.1.1 计算模型处理及网格划分 | 第60-61页 |
3.1.2 计算模型边界条件及物料参数 | 第61-62页 |
3.1.3 表面质量缺陷机理分析 | 第62-64页 |
3.1.4 评价方法 | 第64页 |
3.2 影响模板造粒表面质量因素分析 | 第64-71页 |
3.2.1 结构参数对造粒表面质量的影响 | 第66-69页 |
3.2.2 工况参数对造粒表面质量的影响 | 第69-71页 |
3.2.3 颗粒表面成型缺陷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技术 | 第71页 |
3.3 模板造粒成型质量缺陷分析 | 第71-74页 |
3.3.1 成型质量缺陷分析计算模型 | 第72-73页 |
3.3.2 模孔内外聚合物流体区温度分布 | 第73-74页 |
3.3.3 颗粒成型质量缺陷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技术 | 第7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四章 模板水下造粒过程中刀具受力及可能故障分析 | 第76-96页 |
4.1 造粒过程中的切削理论 | 第76-78页 |
4.2 三维切削物理模型 | 第78-81页 |
4.3 边界条件及物性参数 | 第81-82页 |
4.4 造粒过程切削力分析 | 第82-94页 |
4.4.1 切削过程分析 | 第82-84页 |
4.4.2 刀具截面面积对造粒过程切削力的影响 | 第84-86页 |
4.4.3 切削配合角对造粒过程切削力的影响 | 第86-89页 |
4.4.4 模孔直径对造粒过程切削力的影响 | 第89-91页 |
4.4.5 温度对于造粒过程切削力的影响 | 第91-94页 |
4.4.6 切粒刀造粒过程故障分析及改进技术 | 第9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五章 实验验证和分析 | 第96-110页 |
5.1 实验设备 | 第96-100页 |
5.1.1 小型桌面挤出机与双螺杆挤出机 | 第96-98页 |
5.1.2 检测设备 | 第98-100页 |
5.2 实验步骤 | 第100-102页 |
5.2.1 模板模孔出口面聚合物熔体温度场检测实验步骤 | 第100-101页 |
5.2.2 模板出口区聚合物熔体凝固层形状检测实验步骤 | 第101-102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102-109页 |
5.3.1 模板流道内聚合物熔体凝固层的实验验证 | 第102-105页 |
5.3.2 模板模孔出口面聚合物温度场验证 | 第105-106页 |
5.3.3 模板造粒表面质量的实验验证 | 第106-10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110-111页 |
6.2 课题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研究成果 | 第118-120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20-121页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