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南洞地下河中下游流域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以驻马哨洼地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2-22页 |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5-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0-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创新点 | 第20-21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5 预期效果 | 第21-22页 |
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22-3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2-25页 |
2.1.1 自然概况 | 第22-23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24页 |
2.1.3 驻马哨洼地特征 | 第24-25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5-31页 |
2.2.1 降雨特征研究 | 第25-26页 |
2.2.2 土壤特征研究 | 第26-31页 |
3 降雨因素分析 | 第31-35页 |
3.1 降雨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 第31-32页 |
3.1.1 降雨导致土壤扰动 | 第31页 |
3.1.2 降雨的强度、历时、次数、能量 | 第31-32页 |
3.1.3 降雨的季节变化以干湿季影响 | 第32页 |
3.2 降雨数据分析 | 第32-34页 |
3.2.1 降雨数据特征分析 | 第32-33页 |
3.2.2 降雨侵蚀力分析 | 第33-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土壤因素分析 | 第35-41页 |
4.1 土壤因素对水土流失影响 | 第35-36页 |
4.1.1 土壤机械组成 | 第35页 |
4.1.2 土壤孔隙度 | 第35页 |
4.1.3 土壤深浅层异质性 | 第35页 |
4.1.4 土壤抗侵蚀能力 | 第35-36页 |
4.2 土壤水分、容重、有机质空间异质性分析 | 第36-39页 |
4.2.1 经典统计分析 | 第36-37页 |
4.2.2 土壤容重、水分、有机质之间相关性分析 | 第37页 |
4.2.3 土壤容重、水分、有机质空间异质性特征 | 第37-38页 |
4.2.4 土壤容重、水分、有机质空间分布 | 第38-39页 |
4.3 小结 | 第39-41页 |
5 地质地貌因素分析 | 第41-46页 |
5.1 地质地貌因素对水土流失影响 | 第41-42页 |
5.1.1 坡度影响 | 第41页 |
5.1.2 坡长影响 | 第41页 |
5.1.3 地层岩性影响 | 第41-42页 |
5.1.4 坡向影响 | 第42页 |
5.2 南洞流域地质背景及岩性组成 | 第42-43页 |
5.3 驻马哨洼地不同坡位之间比较 | 第43-44页 |
5.4 驻马哨洼地两条典型坡地形因子计算 | 第44-45页 |
5.5 小结 | 第45-46页 |
6 土地利用因素分析 | 第46-52页 |
6.1 植被覆盖因素 | 第46-47页 |
6.1.1 植被覆盖的作用 | 第46页 |
6.1.2 植被覆盖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6.1.3 植被类型的影响 | 第47页 |
6.2 驻马哨洼地坡耕地土地利用对水土流失影响 | 第47-48页 |
6.3 驻马哨洼地团不同土地利用团聚体分析 | 第48-50页 |
6.3.1 干筛法 | 第48-49页 |
6.3.2 湿筛法 | 第49-50页 |
6.3.3 土壤大团聚体含量与有机质相关关系分析 | 第50页 |
6.4 小结 | 第50-52页 |
7 人类活动因素分析 | 第52-55页 |
7.1 人类活动影响 | 第52-53页 |
7.1.1 耕种 | 第52页 |
7.1.2 砍伐 | 第52页 |
7.1.3 放牧 | 第52页 |
7.1.4 公路和建筑 | 第52-53页 |
7.2 水土保持工程 | 第53页 |
7.2.1 生物水土保持 | 第53页 |
7.2.2 工程水土保持 | 第53页 |
7.3 小结 | 第53-55页 |
8 结论及展望 | 第55-57页 |
8.1 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55-56页 |
8.2 创新点 | 第56-57页 |
8.3 存在的不足 | 第57页 |
8.4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读硕期间参与项目和发表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